车轴处传来的“嗡…嗡…”声,稳定而有力,仿佛大地深处传来的搏动,给予士卒们莫大的信心。
“成了!丞相,成了!”关楼上,黄忠猛地一拍垛口,震得灰尘簌簌落下,他眼中精光爆射,满是难以置信的狂喜,“此物真乃神助!如此陡坡,如此重载,竟能攀行!”
诸葛亮在关下仰望着,山风吹动他宽大的衣袖。看着那十架承载着大军希望的“铁牛”,在悬崖峭壁间顽强而稳定地向上攀登,听着那低沉而规律的轴承运转声与士卒的号子交织在一起,他紧抿的嘴角终于缓缓松开,露出一丝深及眼底的、如释重负的笑意。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运输,更是技术对天堑的一次有力征服。
***
新制的木牛流马如同及时雨,迅速投入了紧张的粮秣转运。诸葛亮坐镇葭萌关后方的临时工营,几乎是不眠不休地督造。图纸被不断优化,工艺流程被固化,工匠们在他的指导下,分工协作,效率倍增。一批批新的木牛流马被制造出来,源源不断地加入运输大军。
宽阔的嘉陵江畔,一处相对平缓的河滩地被开辟为大型转运场。江面上,从荆州方向艰难溯流而上的运粮船队在此停泊。船上的粮袋被民夫肩扛手抬,转运至岸边堆积如山的临时粮囤。紧接着,便是木牛流马大显身手的时刻。
数十架,上百架木牛流马排成长龙。在调度吏声嘶力竭的指挥下,它们依次驶近粮囤。每架车由两名士卒操控,一人稳住车头方向,另一人则与民夫配合,将沉重的粮袋迅速而稳妥地码放到宽大的车板上。绳索勒紧,牢牢固定。
“装车完毕!丙字七号,发往汉德营!”
“丁字三号,目标白水关,出发!”
号令声中,一架架满载的木牛流马在士卒的推动下,发出低沉而浑厚的“嘎吱…嘎吱…”声,如同移动的小型堡垒,沿着不同的栈道支线,沉稳地驶向各自的目的地。青铜轴承在持续的重载下均匀运转,那特有的“嗡鸣”声连成一片,回荡在江峡之间,竟隐隐压过了江水的咆哮。这声音,是力量的宣言,是秩序的重塑。原本依靠人力肩挑背扛、效率低下且损耗惊人的运输场面,被这机械化的、充满力量感的场景所取代。粮秣的周转速度,肉眼可见地提升起来。
前线的压力,终于得到了实质性的缓解。囤积在葭萌关、白水关等要隘的粮草,渐渐充盈。饥饿的阴影,暂时从蜀汉将士们的头顶退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