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来新削制好的粗大轮毂和更宽厚的硬木车轮,轮缘上深深嵌入防滑的铁齿。
“其二,轴承要害,青铜为骨!”诸葛亮走到一堆青铜锭旁,亲手拿起一块,其冰冷坚硬的感觉传递着力量。“蜀地阴湿,木轴易朽,铁轴易锈涩难行。唯此青铜,性韧耐磨,不惧水汽!”他详细讲解新设计的轴承结构——更粗壮的青铜轴心,内嵌耐磨的硬木轴套,外部以厚实的青铜护壳包裹,关键节点预留注油孔道。“每一处轴承,皆需匠作营老师傅亲手监造,反复打磨,务求光滑如镜,转动无声!此乃木牛流马之关节,关节强健,方能负重远行!”
“其三,车身骨架,以韧抗扭!”他指向堆积如山的硬木,“主梁用百年楠木,取其坚韧抗弯;斜撑、横档用青冈木,取其刚硬抗压。所有榫卯,皆需‘鱼鳞榫’咬合,桐油浸透,牛皮索捆扎加固!车身非死物,需随山势起伏而略有屈伸,方不易断裂!”他亲自示范如何将坚韧的藤条以特殊手法缠绕在关键受力点上,如同给骨架披上筋络。
命令化作具体的行动。锯木的嘶啦声、斧凿的叮当声、青铜锭在坩埚中熔化的滋滋声、木槌敲打榫卯的闷响、牛皮绳索绷紧的吱嘎声……各种声响在寒夜里交织成一首充满力量与希望的乐章。火光映照着工匠们沾满木屑和油污的脸庞,汗水混着雪水从额角滑落。诸葛亮的身影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查看轴承的打磨光洁度,手指在冰冷的青铜表面滑过,感受着每一丝细微的凸起;时而蹲下指点榫卯的咬合角度,手指拂过木材的纹理;时而又拿起图纸,与领头的几位老匠作低声讨论,炭笔在木板上快速修改着某个受力节点的设计。
“此处斜撑角度需再内收半寸,否则上陡坡时,此处应力过大!”他指着一处结构,语气不容置疑。老匠作眯着眼,用角尺仔细比量,重重点头,立刻有学徒上前修改。
时间在专注的劳作中飞速流逝。当东方天际泛起第一抹鱼肚白时,校场中央,十架崭新的木牛流马已昂然矗立!它们比原型更加高大、雄壮。宽厚的车轮稳稳抓地,青铜轴承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着沉稳的暗金色泽,坚固的车身骨架透着一股能扛山岳的力量感。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诸葛亮的心血与匠人们的汗水。
诸葛亮伸出手,轻轻抚过一辆木牛流马车身那冰冷而坚实的楠木主梁,指尖传来木材特有的温润与坚韧。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但看着这十头即将踏上征途的“铁牛”,他眼中终于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微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