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所谓的气动弹性发散问题,本质上是因为机翼在气动过载的影响下发生的弯曲和扭转变形。我们知道,当机翼在飞行中受到升力时,它会产生弯曲,即向上的和扭转,即前缘向下的变形。而这种变形会影响机翼不同剖面之间的局部迎角。在前掠翼战斗机上,这个局部迎角的变化会导致其所对应剖面的升力进一步增大,而这种增大就又会产生导致更大升力的形变,形成一种正反馈。
而这种正反馈会随着速度的提升,逐渐达到一个临界值,也就是所谓的发散速度时,这个循环就会失控,直接导致结构损坏。
大名鼎鼎的苏47“金雕”前掠翼战斗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就算采用了特殊的复合材料制作机翼,气动弹性发散问题也无法解决,因此只能将飞行速度严格控制在1.6马赫以下。
除了气动弹性发散之外,波阻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知道,在飞机飞到接近或者超过音速后,在机翼表面等位置的空气快速压缩,从而形成一层空气特性发生巨变的薄层,这就是激波,而激波所带来的阻力,就被称为波阻。
前掠翼布局最大的特性,就在于机翼表面的气流会有从翼根流向翼尖的趋势。这赋予了前掠翼战斗机在低速下天顶星一般的机动性。
但是在飞过音速后,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导致前掠翼战斗机的翼尖往往会先于战斗机整体超过音速,这会直接在翼尖产生强烈的局部激波,而这一激波产生的位置又是在翼尖位置,这意味着这一激波会更容易扩散到机翼后方更广的区域。
对飞行器而言,这种方式产生的激波不仅太早,而且强度也更高,因此波阻也就显得格外的巨大。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两个问题依旧无法彻底解决。
想要解决气动弹性发散,唯一的方法是用“绝对刚体”来做机翼,毕竟绝对刚体是不会发生任何形变的。但是且不说绝对刚体在现实中压根不存在,就算真有这种材料,那气动弹性发散是解决了,可机翼的气动弹性形变本就有缓解局部激波的作用,你这不能变形,那前掠翼的波阻问题就更没法解决了。
因此,就算天才如李听寒,能想到方法也不过是取个巧,在发散速度之前,利用变掠翼设计,将前掠翼变为后掠翼,那上面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塔台收到。”听到廖勇的回复,李听寒点了点头。
在将机翼完全收起后,廖勇猛地将油门杆推过了加力位置,一口气推到了底。
本小章还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