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的鬼话时,朱尔典忽然有了新地冲动。既然日本人这么不介意,为何不让他们再试试呢?当然,要有一定的分寸和把握。既能攫取最大利益又能避免引火烧身。这个尺度的把握……老辣和狡猾的朱尔典笑了,这是他的拿手好戏。
\n
“对于贵国军队在中国所遭到的待遇,我个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当然这也无损贵国军队地荣誉与声望。而且,鄙人也认为,这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问题,大不列颠作为第三国无法加以评论。”朱尔典下套了,“对于山东地区的战事,目前鄙国政府还没有下一步的指示,不过避免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是我们一贯的主张。这是英国对于远东局势稳定的良好愿望,更是我们追求和平的实际行动……”
\n
听了朱尔典在那颠来倒去地诉说,日置益很快明白了其中的“深刻内涵”,那就是:英国方面对这一事件深表遗憾,当然不是“遗憾”中日两国之间发生冲突违背了英国的愿望,而是“遗憾”日本军队没有能够取得胜利并进一步攻略青岛。
\n
后面地潜台词也是意味深长的:英国方面不反对日本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只是希望对此进行限制,战场范围不要超过长江以南——那是大不列颠地地盘,另外。
\n
大不列颠是不准备和中国人开战了,但并不等于英国不想从中国政府那获取点什么来作为中国亲德地惩罚……至于美国公使的“深切关注”。英国只打算保持“中立”——有前提。有条件限制地中立。归根到底一句话,英国怂恿中日两国继续交战。仗打得越大越好,哪个胜利他就和哪个谈条件,估计胜利者也很难拒绝这种“美意”。
\n
日置益在心中暗暗咒骂着,却又无能为力。“不能在长江以南进行战争。”已经是英美两国
\n
表态了,在这个前提下,战争即使不是一种被鼓励的算是不被反对的手段——至于结果,谁知道呢?或者说,不打打看,怎么知道呢?
\n
日置益甚至不无自嘲地想到:即使外交方面想退让,想妥协,军部特别是陆军省能答应么?若是不答应,必然是陆相辞职,内阁动荡,那山本的首相恐怕就保不住了,无论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