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人尽快送到兵营,名义上对军人半价,实际上是免费赠送。报上文章,除小部分是陈炯明所写外,其余大多数是宋教仁等人的大作,但由于宋教仁姓名比较敏感,在报章署名时。几乎所有同盟会成员的文章都署名为陈炯明。
\n
这样一来。陈炯明地大名更盛,加入同盟会还不到2,已成为党内地后起之秀。地位扶摇直上,堪比当日地汪精卫。《可报》在陈炯明的创办下,不仅成为革命派思想传播的舆论阵地,还成为革命派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每次陈炯明都会安排密码本,通过独特的解读方式,在报纸的文章中隐含暴动的组织信息,通过这个途径。同盟会不仅牢牢掌握了起义地进程,而且还方便地进行传递和沟通,相关策反亦卓有成效。在同盟会诸位大佬的心目中,陈炯明是值得信赖与依靠的“优秀分子”。
\n
按陈炯明的建议,为了让革命党的敢死队能在广州城内立足,事先在城内以商店和住户的名义,设立40多个秘密机关。这些机关通过单线与胡汉民、统筹部发生联系,彼此间却不发生关系,虽然信息传递的效果差了点,却十分安全,能够避免一个机关被破获,所有机关都被牵连的局面。也正因为如此,内政部安插在广州城地探子一直都没有发觉异常情况,只把同盟会诸人地云集看作是广州城商业发展的必然后果。
\n
军械的偷运同样采用了障眼法,这些假托商业设立地秘密机关开设了不少出卖假发的商店和染料店,子弹往往密藏在假发内或装染料的锡罐里,而枪支同样藏匿在从南洋进口的木料中,数十支粗大的木材中夹杂着一捆枪支,丝毫不引人注意,即便要查,木材沉重异常,要想搬动十分困难。内政部虽然也接到数起报告,但一查之下大都不了了之。兼之珠江口本身走私行为极多,很多走私行为背后都有洋商的影子,内政部也好,当地的海关监察也好,都没有如此魄力彻查。
\n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革命党通过这种老鼠偷运的方式,将人员物资纷纷运进广州城,就等端午节发难的那一天。
\n
似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惟香港的统筹部异常满意,就是黑龙会和隐匿在日本的孙文都期盼着端午节的大手笔。京师里的伊藤和川岛受到鼓舞,忙不迭地加紧了行动的步骤。维新三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