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了,方便、快捷,连机器都可以少买几台。”
\n
“不……”皇帝一边摇头,一边说道,“一定要自己生产。”
\n
“皇上!”铁良着急了,“军费窘迫,容不得浪费啊。”
\n
铁良这回是真着急了,连浪费两字都说出了口,虽然未必有诋毁皇帝之意,但心情可见一斑。
\n
皇帝脸色一沉,但又恢复了笑容:“无论如何,一定要自行制造。进口虽好,但数量或者时机都不可靠,命脉还是掌握在洋人手里。诸卿也是明白人,朕只说三样,第一样,中国倘若同别国交战,德国中立,按照万国法是不能输出武器的,如果仰仗进口,到时候岂不是国无可御敌之器?第二样,倘若过几年德国与他国交战,军械需求自顾不暇,如何顾得上我们?第三样,即便将来都无战争,万一中德交恶,我们到何处再去大量进口,即便英美他国允许,制式不同,弹药各异,岂非手忙脚乱,或者他国趁机提高要价,到底是买还是不买?”
\n
众人一寻思,皇帝这话不无道理。德国人之所以在技术转让上重重要价,无非是不希望中国有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以便他们永久倾销,这点小伎俩还是看得出的。
\n
“朕听说李鸿章常言‘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洋奴做派。”皇帝加重了语气,“事事依靠洋人,样样依靠洋人,一旦洋人翻脸打到头上,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今天赔款,明天割地,整一个国将不国。朕意已决,国造军械不管花多大地力气都要弄出来,现在多花钱总强过以后多赔款。”
\n
最后议定,还是要毛瑟提供技术支持,费用不变,但在支付方式上略微变革一二,当年支付3,剩余7成等5期满后一并支付。
\n
皇帝一想到将来马克贱如废纸的模样就忍不住心花怒放……第三次机遇 第三卷 第七十四章 创新思路\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