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投入巨大,最根本的是军工企业的体制与经营。
\n
洋务派兴建的军工企业。一直是作为行政体制的附庸而存在,非但其最高主事官员是对技术毫无所知地官僚,而且其管理体系和工作作风亦是高度官僚化地。在这样地体制下,有限的资源要经过三重浪费:第一重,上下其手,贪污舞弊所带来的浪费;第二重,外行指导内行,长官决策。胡乱上马的浪费;第三重。调拨取用,完全不考虑投入产出、不考虑成本利润的浪费。
\n
这三重浪费中,尤其以第三重浪费最为惊人。因为前两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恶行,即便彼此心照不宣,也不至于获得合法化的地位。但第三重浪费却是官办机构落后地根源所在——要造什么兵器,要购买什么原材料,兵工厂打一纸文书便要求拨款,造出来的东西好坏姑且不论,花费的银子却不在少数,而在取用时,用械单位同样是一纸文书要求调用,从来不考虑用资金购买。
\n
在这种不考虑盈亏的经营环境中,作为生产者一方的兵工厂怎么会有动力去改进生产技术、加快制造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呢?所以造成了根深蒂固的落后。同样生产一杆步枪,国造的质量低劣,价格比进口货还贵,怎么能让部队提得起兴致采购?即便动用国家力量采购,也只能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无限地黑洞,自个和自个过不去罢了。纵然有个别天才灵光一现,他地才能与灵感通常也会隐没在无能的运行体制中。
\n
历数了军工制造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后,王士珍接着阐述了对军工生产加以调整地原则性思路。
\n
“国防部通过前期的调查,特别是在德国籍军事顾问的参议之下,对各厂弊病逐渐清晰,为扭转此不利局面,特制定本纲要。”王士珍掏出《帝国兵工企业三年调整方案》宣读起来:“第一条,汰劣留优,集中力量。洋务以来,各地纷纷兴建兵工厂,前后累计不下十余家,大小不一,能力强弱
\n
差地别。国防部认为,以目前形势为基础开展整顿,一律收归国防部兴办并严禁地方再办。今后陆军军工将着重办好三厂一局,三厂者,谓汉阳兵工厂、德州兵工厂、归绥兵工厂,一局者,即江南制造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