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小女子久闻民间疾苦,今日之题,无关风月,只谈苍生。”她朱唇轻启,字字清晰,缓缓念出上联:“稻粱丰,黎民饱,社稷安,叹无一官清似水。”
此联一出,场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看似歌舞升平的赞颂,末尾一句“叹无一官清似水”,却如一根淬毒的银针,辛辣无比地刺向了整个官场的腐败脓疮。
这种题目,已非才学问题,而是胆识的考验,一个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轮到“锦笔”刘公子率先应对。
他那张平日里养尊处优的脸涨得通红,搜肠刮肚,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半晌,才勉强开口:“玉帛多,君王乐,朝堂稳,恨少几吏廉如冰。”
对仗倒是工整,辞藻也算华丽,但意境却空洞无力,如隔靴搔痒,完全未能触及上联那沉重的核心。
众人只是礼貌性地鼓了鼓掌,气氛有些压抑。
“铁嘴”王秀才更是额头见汗。
这联直指国之弊病,稍有不慎,便是杀身之祸。
他思虑再三,手中那柄从不离身的折扇被他捏得咯吱作响,最终,理智战胜了虚荣。
他颓然拱手,声音有些干涩:“此联意境深远,针砭时弊,在下才疏学浅,不敢妄言。”
全场的焦点,再一次集中在陈平川身上。
他沉默不语,目光低垂,仿佛被这道惊天的难题镇住。
台下开始响起窃窃私语,汇成一片嗡嗡的声浪。
“这少年郎怕是要栽了!前两联靠的是才思敏捷,这最后一联,考的是胆识和阅历啊!”一名老秀才摇头叹息。
“何止是胆识!这话说得太满了,一个不慎,就是非议朝政的大罪!他一个毛头小子,哪敢接这个话茬?”旁边一个富商压低声音,眼神里满是忌惮。
“看来这百两白银,终究是要被天下第一楼收回去了,可惜,可惜了。”
赵五的脸上重新浮现出得意的微笑,自己的赌金应该是保住了。
就在这时,陈平川缓缓抬头。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衣着华贵的达官贵人脸上或幸灾乐祸、或事不关己的神情,最终,落在了三楼苏青烟那双清冷而又带着一丝期盼的眼眸上。
他想起沿途所见的饿殍,想起黑风寨百姓在苛政下的无奈挣扎,那些苦难的画面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帧帧闪回。
一股郁结之气填满了胸腔,喉咙有些干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