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考官张大人站在堂下,官袍早已被冷汗浸透,像一层湿冷的皮肤紧紧贴在后背。
他看着被拖拽出去、状如一滩烂泥的吴子虚,又望向面如死灰、被革职查办的邢文海,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让他长长松口气。
不过,多年为官的经验,告诉他必须做点什么,将功补过!
他猛地转向端坐的李钦差和秦王,躬身一揖到底:“下官失察,罪该万死!下官……下官这就亲自带人,将所有落榜试卷重新审阅,一字一句,绝不敢再有半点疏漏!”
秦王威严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才微微颔首,算是应允。
……
府衙后堂,灯火通明,几个被临时抽调来的老吏和考官埋首于卷宗之中,神情肃穆,不敢有丝毫懈怠。
屋子里,只剩下翻动纸张的“沙沙”声和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轻响,时间在每个人的心跳声中被拉得无比漫长。
张大人亲自坐镇,一杯杯浓茶灌下去,暂时驱赶了困意。
“还没找到吗?”他有些烦躁地问道。
他必须找到那份卷子,那份能让秦王都亲自过问的科举试卷。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他眼皮打架,几乎要被倦意吞噬时——
“大人!大人您快来看!”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考官猛地站了起来,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
张大人一个激灵,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
试卷的卷头,被朱笔恶意划下的“下下”评级旁,赫然是“陈平川”三个清隽的字。
他一把夺过卷子,目光急切地落在策论之上。
只看了几行,他的手便开始微微颤抖。
那不是紧张,而是震撼!
“……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赈灾之根本,非在分粮,而在兴业。当以工代赈,寓救于兴,开山修路,疏浚河道,既解灾民燃眉之急,又为地方百代之利……”
见解之独到,论据之翔实,文笔之老练,哪里像是一个初次应试的十二岁少年!
这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分明是浸淫经义数十载、胸怀天下的大儒手笔!
“好!好一个‘以工代赈,寓救于兴’!”
张大人一掌重重拍在桌案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
这一掌,既是压抑不住的赞叹,更是痛心疾首的懊悔,“如此经天纬地之才,竟险些被埋没!若非奸人作祟,此子必是本届魁首!必是解元之才啊!”
数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