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龙独立军与国民党军队化解内部矛盾、携手抵御日军新一轮进攻之际,淞沪战场上的局势因各方力量的潜在影响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此时,虽八路军主力未直接参与淞沪会战,但从更广泛的抗战全局及国际形势来看,八路军与国际因素也对淞沪战场产生着间接却不容忽视的作用。
八路军虽身处华北战场,但他们的作战行动对淞沪战场有着重要的战略呼应意义。八路军在华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据点,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据统计,八路军在华北的一系列战斗,至少牵制了超过5万日军,使其无法增援淞沪地区。这大大减轻了淞沪战场中国军队所面临的压力,从战略层面上为淞沪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八路军在敌后英勇抗战的事迹,通过各种渠道传遍全国,也传到了淞沪战场。其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炎龙独立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士气。许多士兵听闻八路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抗战,连连取得胜利,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在淞沪战场抗击日军的决心。八路军的抗战经验,如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也通过一些途径为淞沪战场的部队所知晓和借鉴,为他们应对日军的进攻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际上,部分国家对淞沪会战的局势保持着密切关注。苏联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希望中国能够拖住日本,减少其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因此,苏联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国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这些援助虽然没有直接指明用于淞沪战场,但国民党军队在整体调配时,部分物资被运送到了淞沪前线,增强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
同时,国际舆论对淞沪会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媒体对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这使得日本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压力,一些原本对日本持中立态度的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日本的关系。这种国际舆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在淞沪战场的进一步行动,不敢过于肆无忌惮地扩大战争规模。
而美国此时虽尚未直接参战,但美国国内的民间团体和部分政治家对中国抗战表示了同情和支持。一些美国民间组织发起募捐活动,为中国抗战筹集物资。这些物资通过各种途径辗转到达中国,其中一部分也间接支持了淞沪战场的作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炎龙独立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场上更加紧密地协同作战。国民党军队约15万人,其中中央军8万人作为正面防御的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