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补充军力。崇祯十八年。四轮重载太平车就出现在了山东,与之同时出现的便是轨道。
\n
最初的轨道使用木头,这种木头非但对木料要求高,而且必须经过充分阴干。否则极容易变形腐坏。时间成本高不说,承载能力也不能让人满意。随后便有了铁轨,但也因为冶金技术的不足而差强人意。
\n
后来随着化学的强势崛起,冶金方面倒是有了长足进步,终于能够制造出耐用的熟铁铁轨,而且随着矿厂、冶炼厂的增加,熟铁供应量趋向于饱和,非但能够满足国内的军、民用铁。还大有富裕,乃至于出口。
\n
崇祯二十二年,经过四年的研发,蒸汽动力的火车试制成功,虽然比人步行速度更慢,而且因为自重过大,根本没有实用价值。但终究是掀开了蒸汽时代降临的序幕。
\n
如今又过去了十一年了,随着数学,尤其是微积分的进步,大明的蒸汽机效能已经达到了初号机的数十倍,完全满足了铺设铁路,进行改天换地的蒸汽革命了。
\n
整整十五年的研究中,朝廷一共投入超过两千万两,累计参与的设计人员三千人,参与的民间的资本不可胜数。朝廷因此获得专利近千项,从民间购买的专利也有数百之多。
\n
隆景九年的十月。试验数据表明火车终于达到了应用标准。现在只需要一条上百公里的铁路,就能演绎出地球上最大的奇迹。
\n
然而这条铁路铺在哪里却成了争论的焦点。
\n
南方诸臣希望能够放在南方,这样可以加速物流,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然而南方的地貌特点就是多山多水。这对于初生的铁路铺设工程队而言难度太高。
\n
同样原因,北方诸臣也希望铁路能够从京师铺到家门口。振兴乡梓不说,也方便自己回家探亲。而且就华北平原的地形地貌而言,更适合工人练手,积累经验。如今呼声最高的,就是京师到张家口,以及京师到天津。
\n
京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