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朱慈烺一天的工作时间在十小时左右,与阁老们交流,接见各部门长官,接见回京叙职的外官,接见陛辞的官员……种种这些需要花去三到五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则要处理各地送来的奏本,即便经过内阁分类票拟,将“请安”、“祝贺”、“报瑞”等无关紧要的本子交给舍人科回复,每天还是有数百本奏本。
\n
若是碰到自报考成科目、财产申报的时期,奏本更多。
\n
虽然许多奏本都只需要提批:“某部知道”、“内阁知道”、“照此办”……但偶尔也要进行抽查,以免被诸多人精糊弄。
\n
剩下关于军国大事的奏疏则要细细阅读,统合奏本意见和内阁票拟意见,深入思考之后才能做出决策。有些分歧过大的,则还要面见当事官员和阁老,进行讨论。
\n
如此庞大的工作量,舍人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n
陆素瑶先命人查了一下崇祯元年以来的国子监出身官员名单,发现从国变之后就再没有官员是国子监出身的了。
\n
这就意味着国子监对今上的作用几乎为零。
\n
加上又是要钱,就连内阁老先生们都看不过眼,所以这封题奏理所当然地归于“不重要、不紧急”一栏,等有空了才递呈御览。
\n
朱慈烺连本子都没翻开,只看了票拟,便提笔写道:“国子监知道。”旋即放在一旁。
\n
此时距离国子监上奏,已经过了三个月。距离吴甡票拟递呈,也已经过了一个月。
\n
四个月的时间,国子监祭酒都已经换了新人。
\n
新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蕺山先生刘宗周。
\n
这位大儒在原历史时空中因为国亡而绝食而死,在死前大彻大悟,是个不逊于王阳明的大宗师。只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