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在大山脚下的干沟边,要曲曲折折走近十里的艰难陡峭山路,才能到达;刮大风时,每家每户的茅草屋上的茅草,便会被狂风卷走,仅剩下空空的可怜的檩条,椽皮,大风过后,满室烟尘;一条崎岖小路,通往山外,竟要爬坡下坎徒步走上三十余里,其间,不乏乱石嶙峋,黄泥地上干涸而坚硬的牛蹄印。
\n
这里的人们自然生存条件恶劣,贝国运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光着脚丫子,咬着牙,在同村几个同伴的陪伴下,读完小学,读初中,读完初中读高中。
\n
读到初中时,五个同伴就只剩下了一个,读到高中时,就仅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山坡上的狭窄羊肠小道上艰难往来,孑然独行了。
\n
就这样,他在回乡知青两年后,全国恢复高考,他考入市水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家乡所属的那个区的区公所,先是在办公室当秘书,由于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被培养入党,又被提拔任命为华基公社书记。是全村唯一的知识分子,国家干部。
\n
村人人人羡慕;家人引以为自豪。老母亲时时担心他的美好的工作前程会出现变故,经常念叨他,要他必须这样,要他不要那样。他虽知道老人的良苦用心,但偶尔也会产生不耐烦,每逢这个时候,他就会大声告诉母亲,你儿子聪明着哩,他不会出事的!
\n
母亲总是念叨,当公家的人,吃公家的饭,多荣耀的事,这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咱可要倍加珍惜,可不能做错事,说错话,站错队。来之不易啊!
\n
干部四化期间,他被结合进了双流区区委班子,任区委副书记。其间,他随大流,补了个省委党校的大专文凭,接着,又顺利的拿到了该校的本科文凭,职务也一路飙升,先升任安定县县团委书记;两年后,提拔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一年半后,提拔到临县的浦和县任县委常委,常委副县长,不久升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五年后,升任颐和县县委书记。
\n
他所在的那个村,只产包谷,不产米,因此有鸡不啄米,窝屎不生蛆之说。名字也古怪,叫蛇坡。他上任县委书记后,将几辆县委的公车叫上,同他一道疾驰而来,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