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但他刚说出这个想法,就遭到了张英的极力反对,还一再道歉刚才自己的手下不该在未征得特使大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翻寻物什。
李芗泉只得退后一步:“那你们一般怎么分配?哦,在婆罗国,军中要求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一切缴获都要归公不能自己私藏,不知道贵国是如何处理的?”
张英一愕,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想不到这所谓的婆罗国军中竟然如此的纪律严明,如果真能做到这般,那真称得上是仁义之师了!他先是怀疑这特使有些夸大其辞,然后又注意到一切缴获归公,此“公”自然是“公家”,但谁才是公家?
谁是公家这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莫非这婆罗国人想独占?而他又不好意思开口,所以顾左右而言其它,就是不讲关键的地方?于是,张英壮着胆子说了句:“这个,依我看,倒有一个主意,鞑子是谁人所杀,缴获就归谁人!”
其实,他说完后也是心中戚戚,自己这么说,其实却是要分这位特使的功劳了,毕竟李芗泉出力最大,他们的出现,既可以说明拔刀相助,也可以说是趁火打劫,就看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了。
这时,李芗泉突然灵光一闪,自己要离开这里,手里没有点积蓄怕是寸步难行,现在这些缴获,显然就是第一桶金,尤其是那些战马,放在任何一个封建时代都是战略性物资,可是吃香得很。
于是破铜烂铁瞬间变成了金光灿灿的宝贝,矮小的蒙古马也似乎长出了双翼腾空飞翔:“好,就依张大哥的!”
接下来就让李芗泉开眼了,这些宋兵分成两组,每头站两个,在这茅草地里相向而行的搜索,这既分工又合作的梳理进行两遍后,效率很高又能避免遗漏,估计是一根针掉在里面也会被找寻出来--当然是没有绣花针的,然后他们又动作麻利地将鞑子尸体上的一切物品都剥了下来,直至赤条条的再找不到东西。
当然,中间的过程还是本着相互谦让的原则,李芗泉不需要这些鞑子衣服,还有诸如狼牙棒之类,如此,张英留意到李芗泉对鞑子的箭多看了几眼,便从自己的缴获之中取了三个装满铁头箭的箭囊递给了李芗泉,还有几乎全部的钱银--似乎张英对这些没有兴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箭,长度基本一致,大约七十多厘米左右,用的却是以沙柳条作为箭杆,铁箭头,尾部有三根保持飞行平衡的羽毛,箭头非常尖锐,两边磨得极是锋利。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箭引起了他的注意,箭头像一把小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