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训练,煤球家族似乎明白了这些荧光线的含义。它们学会了避开那些发光的区域。当它们在山洞内自由活动时,会自动避开种植区和水井,只在非种植区和非污染区活动。它们学会了自由出入山洞,在洞内外追捕鼠类,但不可触及种植区。
这便是林羽与煤球家族达成的共生契约。林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鱼干),并提供安全的庇护所,而煤球家族则负责清除鼠患,保护林羽的粮食和安全。双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林羽将这次“共生契约”的达成,包括“与煤球家族达成默契:猫自由出入山洞,但不可触及种植区(用荧光粉划线警告)”的策略,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与自然生物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远比单纯的对抗更加有效和持久。
这次与煤球家族的“共生契约”,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弱肉强食法则下的临时同盟。
末世的法则无疑是残酷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林羽作为人类,通过智慧和工具成为了这片区域的“强者”,而鼠类则是他必须消灭的“弱者”。煤球家族虽然也是捕食者,但它们也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需要林羽的帮助才能更好地生存。
这个“共生契约”并非基于道德或情感,而是基于最原始的生存需求。林羽需要煤球家族来消灭鼠患,保护他的粮食;煤球家族需要林羽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地。这是一种纯粹的利益交换,一种临时同盟。一旦这种利益关系被打破,同盟也可能随之瓦解。
然而,这种基于生存的同盟,却在残酷的末世中,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它证明了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不同物种之间也能找到合作共赢的方式。林羽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了动物伙伴的帮助,而煤球家族也获得了更好的生存机会。
他将这次“共生契约”所蕴含的深层象征意义,包括“弱肉强食法则下的临时同盟”的理解,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末世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在利益和生存的驱动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次与煤球家族的共生契约,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生态管理和物种协作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仅学会了利用生物的天然属性来解决问题,更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在弱肉强食的末世中,与其他生物建立“临时同盟”的生存策略。这种对生态链深层机制的理解和利用,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资源短缺与外部威胁的隐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