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繁殖的苔藓。他将刀刃紧贴地面,一点点地刮去那些蔓延到作物区域的苔藓。然而,这些苔藓比他想象的更加坚韧,它们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中,而且表面湿滑,刀刃很容易打滑。更糟糕的是,苔藓内部夹杂着细小的泥沙和碎石,这让他的石刀很快就变得钝涩,切割效率大大降低。他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地磨砺刀刃,才能继续修剪。
他将这次“苔甲护坡”的尝试,包括“在田边铺设活苔藓层防止水土流失,但苔藓繁殖过快吞噬作物,定期修剪(刀刃易钝)”的困境,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他意识到,在末世中,任何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都可能隐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他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林羽陷入了沉思。他不能完全清除苔藓,因为它们确实能有效固土。但也不能任由它们疯狂生长。他需要找到一个既能固土,又不会威胁作物生长的“平衡厚度”。
他再次进行试验。他将农田边缘的苔藓全部清除,然后重新铺设,并严格控制其厚度。他用尺子(用一根木棍刻画的简易刻度)测量,尝试将苔藓的厚度控制在不同的水平。
他首先尝试了1厘米的厚度,结果发现固土效果不佳,雨水冲刷后依然有泥土流失。
他又尝试了5厘米的厚度,虽然固土效果很好,但苔藓依然会快速蔓延,很快又开始威胁作物。
最终,经过反复的尝试和观察,林羽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保留3厘米的苔藓厚度。这个厚度,既能有效地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有效抑制苔藓的过度繁殖,使其不至于与作物争夺养分。林羽每天都会用石刀沿着农田边缘,小心翼翼地修剪苔藓,确保它们保持在这个理想的厚度。这项工作虽然繁琐,但却能保证农田的长期稳定。
他将这个重要的“平衡点”——“保留3cm苔藓厚度,既固土又不争养”,以及“刀刃易钝”的维护问题,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生态失衡,并最终找到最佳平衡点的真实写照。
这次对苔藓护坡的尝试和改进,标志着林羽在“日常耕耘”阶段,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达到了新的精细化程度。他不仅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控制和平衡这些自然资源,使其为己所用,而非成为新的威胁。这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的深层含义。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刀刃的磨损是一个持续的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