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之前就被浪费掉了。
他拿起一个漏水的陶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挫败感。他意识到,陶罐的裂纹虽然可以作为临时的计量工具,但其脆弱性使其无法长期承担这一重任。他不能坐视珍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
他立刻在“败者之碑”上添上了新的记录:“用陶罐裂纹控制浇水量(1罐/天—5罐/天分级)——裂缝扩大导致漏水。”他意识到,在末世中,即使是日常使用的工具,也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改进。
林羽陷入了沉思。他需要一种方法来加固这些陶罐,阻止裂纹的扩大,同时又不影响其计量功能。他想到了山洞中常见的藤条。这些藤条柔韧而坚韧,或许能够用来捆绑陶罐,提供额外的支撑。
他立刻行动起来。他收集了大量的柔韧藤条,将其清洗干净。然后,他将藤条浸泡在水中,使其变得更加柔软,易于操作。他小心翼翼地将藤条一圈圈地缠绕在那些有裂纹的陶罐罐腹上,特别是裂纹集中的区域。他用力拉紧藤条,打上坚固的死结,确保它们能够紧密地勒住陶罐,防止裂纹继续扩大。
这种“藤条绑紧罐腹”的方法,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他再次将水灌入陶罐时,水流不再从裂缝中大量渗漏,而是恢复了之前的缓慢滴落状态。藤条的捆绑有效地限制了裂纹的扩张,使得陶罐能够继续承担“滴水计量”的功能。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微量的渗漏,但与之前相比,已经大大减少。
在实践中,林羽通过他逐渐完善的“数据林”——一个建立在岩壁刻痕和符号上的记录系统——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土豆的需水量比灰叶草高出3倍!这意味着,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必须优先保证主粮土豆的灌溉,以确保其产量。他用更精细的划痕和符号标记出这一关键数据,并将其奉为水资源分配的最高准则。
他将这次“滴水计量”的经验,包括“用陶罐裂纹控制浇水量”、“裂缝扩大导致漏水,改用藤条绑紧罐腹”,以及“土豆需水量比灰叶草高3倍,优先保证主粮灌溉”的关键数据,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生存细节,并最终找到最优解的最好见证。
这次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标志着林羽的“日常耕耘”进入了更高效的阶段。他不仅能够精确计时,还能精确计量,使得水资源这种稀缺品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他通过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深刻理解,做出了理性的资源分配决策,确保了主粮的优先供应。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