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个取水和运输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他每天清晨都要在天边泛白之前出发,穿梭在崎岖不平的山路间,用尽全身力气推着笨重的推车,将一桶桶清水从积水潭运回山洞。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磨破了他的手掌,但每当想到那些即将迎来生机的幼苗,想到他在这末世中唯一的希望,林羽就感到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供水系统。为了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物尽其用,他甚至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设计了一套精确的灌溉方案,将这些来之不易的水源合理分配,每一滴都承载着他的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旱季的降临,积水潭的水位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眼看就要无法长期满足试验田的需求。与此同时,林羽也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环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郁郁葱葱的植被变得越来越稀疏,脚下的土壤也开始变得松散、贫瘠,仿佛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这一切迹象都在向他发出警示——单纯依赖外部水源,终究是治标不治本。他必须找到一种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林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残破不堪的书籍。这一次,他重点研读了一些关于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的内容,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灵感。经过几天的苦心钻研,一个全新的思路,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般,清晰地呈现在他面前——生物修复法!这是一种利用生物的力量,来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降低盐分,改善土壤质量的先进方法。
根据书中的描述,林羽开始在山洞周边地区寻找合适的生物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远处的一片荒地中,他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名为“灰叶草”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不仅能够在严酷的盐碱环境中顽强生存,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林羽如获至宝,他小心翼翼地将一部分灰叶草移植到试验田周围,希望通过它们的作用,逐步恢复土壤的健康状态,让这片被盐碱侵蚀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除了灰叶草,林羽还尝试利用一些自然发酵产生的有机肥料来增强土壤肥力。他将枯枝落叶收集起来,堆积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熟后,将其均匀地撒入田间。他还收集动物粪便,混合泥土制成堆肥,定期施用于作物根部。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难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无疑为土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为未来的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