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荧光棒发出的光线吸引了大量的飞虫,它们在光源周围盘旋,甚至落在脆弱的幼苗上。为了保护实验结果,林羽决定采取定时遮挡法。他每隔两小时便用一块黑布暂时遮住荧光棒,给幼苗提供短暂的“休息时间”。这一方法果然奏效,飞虫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幼苗的生长速度反而有所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他最终发现,当荧光棒持续照射时间为12小时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幼苗也最为健壮。这个发现让他激动不已,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障作物生长的人工光源解决方案。然而,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补光方式并非完美。长时间暴露在人工光源下,幼苗可能会对自然光产生依赖,导致其适应性减弱。
为了验证这个担忧,林羽启动了一项长期实验。他挑选了一些已经成功发芽的幼苗,继续使用荧光棒补光,同时逐步减少它们接触自然光的时间。经过一个月的严密观察,他发现这些幼苗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一旦停止荧光棒的照射,它们便会迅速枯萎。这让他明白,单纯依靠人工光源并非长久之计,还需结合其他策略来增强植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此期间,林羽还注意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山洞深处,由于长期缺乏自然光照,原本无法生长的区域竟然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新绿。这些大多是耐阴性极强的苔藓类植物,它们在极其微弱的光线下也能顽强存活并繁殖。林羽心中一动,或许可以通过模拟这种环境,为其他作物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
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在洞内营造出类似苔藓生长的微环境。他收集了一些苔藓样本,小心翼翼地移植到洞内阴暗的角落。随后,他巧妙地利用废弃的清水瓶折射阳光,将外界的光线引入洞穴深处,形成局部照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他发现这种方法确实有助于改善洞内的光照条件,让那些原本难以生长的植物也开始焕发出生机。
与此同时,林羽也在不断精进自己的农作技术。他学会了根据不同作物的光照需求,合理安排种植区域和补光策略。对于需要大量光照的蔬菜作物,他会尽量将其种植在洞口附近;而对于喜阴的草本植物,则可以放在洞内较深的地方,利用折射光线进行补光。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他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还大大降低了因光照不足而导致的损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段艰难的探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