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琨须发皆白,枯瘦的手却仍保持着握刀的姿势。见皇帝亲临,老人挣扎着要起身,被赵桓按住肩膀。
"陛下...终于要...跨出那一步了?"孟琨浑浊的目光落在萧夜捧着的檀木匣上。赵桓打开匣盖,里面是枚锈迹斑斑的铜牌——三十年前明州海战阵亡将士的名录。
"当年您率三千水师血战阿拉伯舰队,就是为了这个。"赵桓将《海洋开拓令》草稿展现在老人眼前,"现在我们有福船装备霹雳炮,有能逆风行驶的硬帆..."
老人突然剧烈咳嗽,痰中带血。萧夜迅速扶起他,手法娴熟地按压背部穴位。待喘息稍平,孟琨死死抓住赵桓衣袖:"陆上...防线...怎么办?"
"东起高丽西至吐蕃,已建三十六座棱堡。"赵桓在老人耳边低语,"但真正的长城在海上——当我们的战船控制三大洋,就没人能在陆上威胁大宋。"
孟琨眼中突然迸发出异样光彩。他颤抖着从枕下摸出半块虎符:"这是...老臣最后的...水师..."话音戛然而止,枯槁的手重重垂下。
萧夜默默将虎符与铜牌并排放置。窗外雨声中混入隐约钟声——四更天了。赵桓替老将军阖上眼帘,转身时大氅带起一阵风,吹动了案头海图上标注的舰队航线。
五日后的大朝会,紫宸殿内火药味比殿外初夏的闷热更令人窒息。当司礼太监展开《大宋海洋开拓令》宣读时,户部尚书卢远道突然出列。
"陛下!"他高举笏板,"闽广两地已有茶农弃耕从商,若再鼓励造船,臣恐来年漕粮..."
"卢卿可知这为何物?"赵桓打断他,示意侍卫抬上盖着红绸的物件。绸布揭开,是座三尺见方的精铜沙盘,展现着泉州港全景。随着机关启动,数百艘微缩战船在齿轮带动下变换阵型。
工部尚书失声惊呼:"这...这是水力驱动的..."
"不错,墨家机关术与西洋齿轮的结合。"赵桓走下御座,指尖轻点沙盘中央突然升起的灯塔模型,"这样的技术,我们本可以早百年掌握。"他猛然转身,龙袍扫过沙盘边缘,触发暗藏的磁石机关。只见盘面海水突然分开,露出海底沉船中满载的珊瑚、珍珠和异国香料。
满朝文武鸦雀无声。赵桓拾起沙盘角落一粒微不足道的稻米:"陆上产粮确实重要,但诸位可算过?一艘万料海船运回的香料,能换回多少漠北战马?南洋稻种又能多养活多少百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