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野激起层层涟漪。反对的声音比预想的还要强烈。
这日早朝,御史中丞秦桧出列奏道:"陛下,近日民间流传'天工院'研制妖器,有违天和。更有传言说陛下受妖人蛊惑,废弃圣学。此等谣言虽不足信,然恐伤陛下圣明..."
我冷冷地看着这位历史上着名的奸臣。秦桧表面上是为朕着想,实则在煽风点火。
"秦爱卿多虑了。"我不动声色,"天工院所研皆为利国利民之物,何来妖器之说?至于圣学,朕何时废弃过?不过是增补实用之学罢了。"
宰相王黼紧接着出列:"陛下,老臣接到多地奏报,士子们对科举改制颇有微词。江南有数百秀才联名上书,请陛下收回成命。"
我心中冷笑。这些所谓的"秀才"多半是地方豪强的子弟,他们靠着死记硬背经书就能做官的特权即将被打破,自然要跳脚。
"朕已决定之事,不会更改。"我斩钉截铁地说,"告诉那些秀才,若真有才学,何惧考试科目增减?"
王黼脸色难看,却不敢再多言。退朝后,我召来皇城司都指挥使李彦:"给朕查查,这些联名上书的秀才背后都是什么人。"
李彦领命而去。这个特务机构原本是用来监视百姓的,现在被我用来对付官僚集团,也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三日后,李彦带来了调查结果。不出所料,那些联名上书的秀才大多与朝中大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门生故吏,或是姻亲子弟。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大地主,拥有数千亩良田却想方设法逃税漏税。
"陛下,还有一事。"李彦低声道,"王黼与秦桧近日密会频繁,似有图谋。"
我点点头。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挠改革。历史上所有变法者都面临这样的困境,从商鞅到王安石,莫不如此。
"继续监视,但不要打草惊蛇。"我吩咐道,"重点查查他们的经济往来,特别是与金国的联系。"
李彦领命而去。我独自站在文德殿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汴河风光。这座城市繁华依旧,但我知道,表面的平静下暗流涌动。改革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宣和六年年底。这天,枢密院急报:金国派使节前来议和!
我立即召集重臣商议。枢密使种师道认为这是金国的缓兵之计,主张强硬对待;宰相王黼则力主议和,说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