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不好了!” 她气喘吁吁,“城南的百姓突然聚集,说购买的国债是废纸,要求立刻兑换现银!”
赵桓心头一紧。这定是蔡京在幕后煽动。他望向窗外,夕阳将宫墙染成血色,忽然想起现代金融学中的 “挤兑” 概念。若不能及时平息,国库真的会被掏空。
“备轿,去城南。” 赵桓披上玄色大氅,“告诉沈清,带着‘辨银仪’和真银,随我一同前往。”
城南广场上,数千百姓群情激愤。一位老者举着国债契约,大声喊道:“太子骗我们!这根本就是废纸!”
赵桓走上高台,示意沈清将 “辨银仪” 和一箱真银抬上来。他拿起一枚银锭,放入仪器,片刻后,仪器弹出纸条:“银含量九成九”。
“各位父老乡亲!” 赵桓举起银锭和纸条,声音洪亮,“国债绝非废纸!今日起,凡持有国债者,均可在此查验兑换。若有假币,本太子亲自赔罪!”
百姓们面面相觑,渐渐安静下来。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我们要现银!不要国债!”
赵桓定睛一看,竟是蔡京府中的管家。他心中冷笑,命侍卫将其拿下,然后高声道:“这位乃是蔡京蔡大人府上的管家,他如此煽动,究竟是何居心?”
人群再次沸腾,骂声四起。赵桓趁机说道:“国债乃强国之本,所筹之银将用于开凿盐井、训练新军。待官井出盐,盐价必降;新军练成,外敌必退!到那时,各位手中的国债,价值将十倍、百倍!”
百姓们被说动,开始有序排队查验兑换。赵桓望着忙碌的人群,心中却不敢放松。他知道,真正的危机还未到来。蔡京在金融上的手段层出不穷,而自己手中的牌,已经不多了。
深夜,东宫书房。赵桓对着烛火,反复查看国债契约。突然,他发现每张契约的落款处,都有一个微小的齿轮印记 —— 与他玉佩上的纹路相似。这难道只是巧合?
正在思索间,梁师成匆匆来报:“殿下,李纲大人求见,说有紧急军情。”
赵桓眉头一皱,军情?难道辽国要趁乱进犯?他正欲起身,却见李纲神色慌张地冲进书房,手中握着一封密信:“殿下,这是从边境截获的,与国债有关!”
赵桓接过密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信中写道,蔡京早已与辽国勾结,用假币套取国债,筹备粮草军械,意图里应外合,颠覆大宋。而更可怕的是,信中还提到一个神秘组织,他们掌握着一种能让银锭瞬间变假的秘术,名曰 “点铅成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