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承乾自是没有意见,而后,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疏,双手奉上,“吐蕃已灭,其地广袤,我大唐虽不乏精兵悍将,但也需新鲜血液,儿臣以为,开武举,广纳天下英才,已是刻不容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世民闻言,精神一振。
这事他记得,是上次科举改制时,这逆子当朝提出来的。
他接过奏疏,展开细看。
这一看,他的眉头便不自觉地挑了起来。
奏疏写得极为详尽,从考试流程到具体科目,都罗列得清清楚楚。
“大唐武举,效仿科举,亦分两步。一为‘乡试’,于每年中秋之后,由各州府自行组织,选拔本地英才。二为‘会试’,凡乡试中举者,于次年春,与科举贡士一同入京,参与‘春闱’,由兵部与东宫共同主持。”
这个流程倒是中规中矩,李世民点了点头。
可当他看到具体的考试科目时,表情就变得古怪起来。
“武举共设六科。”
“第一科,骑射。策马奔袭,三箭定靶,中靶为合格,中红心者为优。”
“第二科,步战。分弓弩、长兵、短兵三项,考核臂力、准头与对战之能。”
“第三科,负重。负五十斤沙袋,奔行十里,以用时最短者为优。”
看到这里,李世民还不住点头,这些都是军中选拔将士的常规操作,很实用。可越往下看,他脸上的神情就越是精彩。
“第四科,韬略。以兵法策论为题,考察应试者兵法熟稔程度。另设沙盘推演,临机决断,考核其战术指挥之能。”
沙盘推演?这倒是个新奇玩意儿,不过听着很有道理。
“第五科,阵列。取百人为一阵,由应试者现场指挥,演练进退、攻防、变阵,考核其治军领兵之能。”
嗯,这个也不错,能看出一个人的统御之才。
“第六科,明算与格物。”
“明算者,考军需后勤之算。如‘一军五千人,远征三月,需粮草、箭矢、药材几何?’‘一日之内,搭建浮桥,横渡三十丈宽河流,需木材、绳索、人力几何?’”
“格物者,考军械、地理、水文之理。如‘辨识军中常用草药。’‘绘制驻地周边五十里舆图。’‘观天象,测风向,判别水文。’”
李世民看到这最后一条,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他抬起头,疑惑地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