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由此可见:所谓的“顺其自然”,并非源自那些看似富含哲理的话,而是人本能的机制。
把人的心理规律比喻成大自然的规律是一种合理的方法。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种类比上,是无法解决心理障碍的。
诚然,那些诸如:宇宙起源与人类进化、两仪四象、内观、有生无、无生有、我执、我妄、戒贪怒嗔……
都是一些合乎自然规律的哲理。
但是,就比如一个成语“隔靴搔痒”。
只是与人的心理保持着一种很近的平行线,无法融合。
对于普通人而言,对这些宇宙人生哲理的信仰,有时可以使他们获得内心地平静。
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哲理从未真正进入过他们的内心。
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是把这些哲理当成一个“偶像”,来获得一种安全感。
又或者是一种表面的渲泄,或者说是一种无意地流露。
就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被压抑的往往是满足的。” (此处的压抑是术语性的,而非常识中的;等同于真正地遗忘。)
意思就是说:那些真正的无条件快乐,都会因内心完全满足,而被真正遗忘;而继续追求一些未知的东西。
所以,如果要一个人回忆幼年时那些无任何忧虑的时光,他是肯定无法想起的。
而某些快乐,比如说他因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快乐。
这种有条件的快乐,则是记忆犹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