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给患者以无力地安慰和劝说.
但是,问题要从全面的角度看:这种与母亲的身心分离,有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甚至在快到初中年龄,去不远地买东西的时候,都必须要妈妈陪着,以确保她的存在。可见,所谓的“偶像”只是从最初对妈妈的感情,不断向外界转移的产物。无怪乎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几近疯狂:为了追求某位“偶像”,不惜一掷千金。就像人们为追求网游中的“强大人物”,可以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甚至可以为之醉生梦死。心理疾患者的疾病之所以无法摆脱,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对“偶像”的深深沉迷;偶像的一言一行,似乎注定了他的一言一行,根本无法自主。就像此例,其实他只需回忆到最初反抗堂姐时的心态,一切偶像的负面作用将不复存在。
回到主题:
上述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身心与母亲的分离状态。
如果细心一点,就能发现:
这次经历与他抗拒进校同出一辙。
同样是刚开始抱着美妙的好奇心,突然之间转换为恐惧。
而且,这次经历应先于在学校受到惊吓的经历。
因为保护母亲最原始的本能机制,根据前面的分析也得知,保护母亲就等于保护自己。
因为孩子与母亲总是身心相连的。
原始的本能机制被压制,
所以导致以后受到惊吓也无法抵抗。
从此以后,他对邻里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由最开始与人交流的好奇、探索,转变为对邻里的抗拒。
后来性格突变后又对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