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反应方程式、分子结构、成份、含量……确实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比抽象的心理分析要有具体形象得多。
心理学家也许会在科学面前相形见拙。
尤其是心理患者,更有可能对科学数据坚信不疑;而对心理分析感觉苍白无力。
但是,只需保持你的耐心;还有仅存地对心理学的一点希望,再深入一点;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心理疾病竟跟那些精确的科学数据、结构毫无关系,互为平行线。
原因竟是:心理患者对科学家的过度崇拜和妥协,而对自己本身资质的过度自卑;导致自己无法脱离类似“基因决定一切”的魔咒。
宿命般地认为自己的心理疾病已成定势,无法改变。
就像有位学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成绩,却总也不见效,为此无比困惑。
大家自然就想到他所采用的方法或者他本人的智力。
到底是哪里不对?是方法不适合?还是智力不高?
却几乎没有人想过,包括他自己,“我到底想不想读书”这个问题。
如果一开始就不想读书,方法的探讨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曾经有一位学生,每次在重要考试前都莫明其妙产生一种悲观心理——我一定会考砸。
准备越充分,越有把握,这种疑虑越强烈。
一般人看来,这种悲观心理是毫无必要、毫无道理的,是不自信的最典型表现。
但从深层心理来看,这种心理却是十分合理的。
那是他的潜意识在“反抗”考试——为什么一定要迎合老师和别人的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