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正视外界的批评,继续追求自己美好的一面。
但是,他无法接受更进一步——那个曾经批评他的人反过来赞扬他。
一言概之:他从假装无视批评,恢复为正视批评,但无法达到正视表扬的那一步。
换句话说:他对那种表扬怀有深深的愧疚,承受不起.其实是他刻意逃避了别人对他quot;美中不足quot;的一种负面评价,过早地quot;见好就收quot;,陶醉于自我限制的满足之内.
也就是说,他所恢复获得的快乐,自己感觉仍然带有别人施舍的成份.
所以,如果再给他施加一种满足,他自然是无法承受的.
更深一层来说,他恢复了享受快乐的能力和记忆,但还没有恢复创造快乐的能力和记忆。
所以他必须对现有的快乐成果严格保护.
他所坚信的:在人前妙语应答、巧化尴尬,看似是如此的美妙.似乎他的快乐人格已完全恢复.但他无法觉知的是——这仍然是一种妥协的、被动的快乐.
因为他所谓的妙语,都是在迎合别人的前提下产生的,而非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所以,当他的享受达到饱和,他的记忆就中止了,产生空白;不能继续向前推进。
这种“创造性快乐”的作用将在后面详述。
回到心理问题上,也是如此。虽然经过深层分析,患者已走出大部分阴影,但对他来说只局限于过去,回到现实中,患者总是感觉与现实还慢一拍。永远追不上现实的脚步。
比如,他以前恐惧恋爱,害怕被拒绝,于是遇到一个两相情悦的女孩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急于结婚生子。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