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只是因为精神分析所坚持的逻辑分析,并不能被科学证实。
所以,宁愿相信症状是无法分析的,本来就是杂乱的,只能无条件接受。
或者,要等待更先进的科学产生,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样固然很严谨,但是太过死板。
因为心理的好坏,只能由患者本身定义,而非科学。
就像一个人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是外人。
症状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内心,也只能由患者本人的记忆去评判。
所以,姑且把晦涩的症状当成逻辑来分析吧。
是牵强,还是真实,就由患者本人来判断。
回到上例:
根据第一章节的推理——心理疾病最表面、直接的诱因是因为“暗示”。所以,当h产生这种强迫思维时,一定是现实环境对他的隐性暗示——这种环境极像他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
至于是什么环境,因人因症状而异。在没有深入分析之前,这种表面的隐性暗示反而不那么表面,不容易察觉。也就是根本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环境暗示他。
但是,患者一般都记得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
更贴切地说:他根本没有把当前的环境和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联系起来。
他能清楚地记得,外公过世后,母亲很伤心;他最怕见到母亲的眼泪,于是刻意选择逃避丧礼过程中最悲痛的一幕。
但他能够想像到母亲伤心欲绝的情形,并极力压制这种想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