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们想着,要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就不用添置这么多。”
“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还这么为我着想,我很感动,也非常感谢。”姜瑶眼神真诚,抱拳道谢,“不过,作为你们背后的老板,我怎么能让你们吃这种苦呢?放心,咱有这条件!就算没有,我也要创造条件!”
她把那张清单叠好,“我会尽全力解决这件事,你们安心研究就好,别的事,不用操心。”
“好。”
之后,姜瑶认真看了他们交上来的各种报告,又开了个简短的会议,做好接下来的安排。
做完这一切,她去了报社,打电话给汪京年。
这种进口的东西,和汪部长沟通,最有效率。
从港城回来后,她给京市的企业拉来了很多港城的订单,梁鸿放也追加了方便面和肉肠等的订单,给国家的企业创造了很多的创收,也增进了京市和港城的合作。
基于这一切,汪京年更给她面子。
得到承诺后,她前往卫生巾厂,查看相关的检测报告和试用报告。
虽然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但很快就解决了。
姜瑶打算,接下来正式筹划成立影视公司的事。
这时候的电影制片厂都是国营的,电影厂要拍电影的话,需要把剧本提交到国家主管机构审核,如文化部电影局等,重大题材需额外提交统战部,公安部等协审,拿到胶卷,完成拍摄后,需提交混录双片、备案回执单等到电影审查委员会,通常30日内决定是否颁发公映许可证。
这些年,是电影最后的辉煌时期,往后开始走下坡路。
而且,在统购统销前提下,巨额票房收入与制片厂无关,导演、编剧拿到的分镜头稿费往往只有几百块钱,演员也基本是拿着固定的工资,几十块到一两百不等。
到九十年代,电视机普及,开始进入电视的年代,国家不投钱,那些电影厂也不拍电影了。
那些电影厂厂长和官方这边也有不同看法,小摩擦不断。
姜瑶觉得,这是个机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时候的导演,编剧和演员都很敬业,专业素养也高,她可以抓准最后的机会,赚一波钱,攒名气,之后准备电视制作,迎接电视的黄金时代。
再加上,那时候,单佑他们已经在港城那边闯出来了,到时,直接把他们叫过来,想不爆都难。
考虑清楚后,姜瑶开始写计划书以及她该去找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