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学校。
钱,由自己出。
之后这些年,刘家庄小学的一切用度,课本,作业本,粉笔、板擦,包括冬天的取暖用煤,夏天烧柴给孩子们热饭,那都是由老爷子的工资里出。
苏家其实也剩下不了多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教室修缮好了,过冬的煤也买上了,桌椅板凳都齐全了,黑板也从矿上弄了一袋洋灰,抹好了,可是缺老师。
老爷子就去公社要人,可一听要到大山里教学,没人乐意来。
于是,老爷子就找到了矿上,点名要王必吟!
这王必吟是他当年的俘虏,老爷子还是很了解他的:燕京大学毕业,能文能武,是个人才。
可家有二斗糠,不当小孩王!
王必吟是不是能去?矿上让老爷子自己和他去谈。
老爷子说,不用谈,你直接给我调过去就行。算“借调”,工资还由矿上出。
矿上领导问,这行吗?
领导的顾虑是强扭的瓜不甜,你这么蛮横地把人家弄过去,人家也不敢说一个“不”字。
可当老师,那是良心活。人家不好好教,耽误的还是村里的孩子们。
却是没想到,王必吟一听,很乐意。
说:这是正事!
种花家就有这个传统。
别管这个派,那个系的,对后代子孙的教育,稍有一点远见的都很重视。
就这样,王老师便是留在了刘家庄。
不过,老爷子也不亏待他。
又是跑到公社,给王必吟申请了每个月10块钱的山区支教补助。
老爷子的理由也很充分,人家虽然是个顽固分子,但人家乐意到大山里受苦,教孩子们文化知识。
你公社不该给点补助吗?
如此,王必吟就有了一个月27.5元的工资收入。
不过王必吟也不在乎这些。
他家里能供他上大学,他又是做了好几年的蒋系团副,不差钱。
王必吟家住四九城,一个礼拜才回去一次,平时就住学校,自己做饭。
他有一辆自行车,是小鬼子时期留下的。样子和后来的二八大杠差不多,但却是弯把的,倒蹬闸,后架子也较长。
已经很老旧了,骑起来咣叽咣当的,属于“除了铃不响,哪都响”的那种。
不过在王必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