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小玩意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扬州并不产盐,但却是因盐而繁华。
扬州附近有最大的海盐产场,即滨临东海两淮食盐产地,两淮盐主要是晒、煮海盐,盐场集中在海州到通州。所谓“两淮盐,天下咸”。
扬州地处大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自隋朝开凿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是海盐集散之地,隋唐的大半食盐从这里运往半个华夏。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纷乱,大唐的扬州城被彻底摧毁。
大宋朝定鼎后,重修扬州城,规模比大唐小了不少,但是明确了中部、中南诸路区域需要的海盐,都还要从这里运出。
两淮生产的食盐运输到扬州储存,然后或沿运河销往北方,或逆大江而上销往中部诸路。因而这些地方的盐商云集扬州。“扬州繁华以盐胜”。一颗颗晶莹雪白的盐粒儿,汇聚成金山银山,使得扬州城又空前繁荣起来。
大宋朝设两淮盐运史和两淮巡盐御史,皆五品,驻地就在扬州。另外,在淮南、淮北设分司两个,分司设运判一人,从六品,掌管盐场。
这些衙门和官员负责管理协调食盐买卖。
四、五年前,蔡京相爷又发明了盐引制度,让扬州盐商更兴盛起来。
所谓盐引,就是官府颁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分长引与短引,长引一年短引一季。商人交钱获得引,凭引运销盐。
能获得引的,叫引商。
原本有引的盐商都是自己运销食盐。
后来,有引的,就不一定是商人了,得引之后,他们将引给了无引的真商人运销食盐,便有了引商、运商之分。引商并不经营盐业,而靠垄断盐引,坐收巨利。
场商,就是盐场里向灶户收盐,再转卖给运商的中间商人。
运商,认引贩盐,先向引商花钱买引。然后,赴盐运使衙门纳课请引,凭盐引到指定产盐区向盐霸买进食盐,贩往指定的销盐区销售。
总商,官府在运商中选择家道殷实、资本雄厚者指名为总商。其主要任务是为盐运使衙门向盐商征收盐课。总商经济势力雄厚,与官府的关系最为密切,是盐商中的巨头。以总商的势力为最大,有的总商身兼引商、场商、运商,端的牛逼。
扬州盐商没有本地人,都是外地人,尤其是总商里面,“皆东京口音”,大多是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