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先是思索策论题,策问题目如下:
正士风乃治国之本,古之贤者多有论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问:士风之正邪,于天下治乱有何关联?若欲正士风,当以修身为要,亦或以立制为先?试结合先秦诸子思想与历代治政经验,论其本末。
王信思索再三才提笔在草稿纸上开始书写:士风之正邪,天下治乱之枢机。士为四民之首,其风习直接关乎世道人心与政统兴衰。从先秦至明清,历代有识之士皆将士风视为治国根本,此关联可从三端论之。
士风正则民心齐。
孔子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士大夫若以仁义礼智信修身,便能通过言行影响庶民。如东汉党锢之祸中,李膺、陈蕃等士大夫以气节抗宦官,虽身死而天下慕义,民心向正;反之,唐末士风颓靡,干符中,盗起,士多污贼,终致纲纪崩坏。
士风衰则法度弛。
孟子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士风正则官僚体系清明。北宋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欧阳修等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志,整顿吏治,一时朝政肃然。
士风正乃道统存。
荀子强调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如宋理学兴起时,二程、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重塑士风,使儒学在佛道冲击下重立根基。
以修身为本乃儒家内圣外王的根基。孔孟之教乃自诚而明,由内及外。
以立制为要,法家与历代治政的制衡之术。法家之思乃明法审令,以制束行。
商鞅云法者,国之权衡也,认为仅靠道德自觉不足以正士风,需以严刑峻法约束。韩非子更指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强调制度对士风的规范作用。
士风之正,如《周易?系辞》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需士人以修身为安身立命之本,亦需朝廷以立制为经世济民之具。若无良法,纵有贤者亦难挽颓势;而若士人弃内圣之道,徒恃制度,则如王安石变法时法非不善,而吏非其人,终致新政流亡。
故正士风者,当以儒家修身为灵,以法家立制为骨,使道德自觉与制度约束相济,方得士风正、天下治之大道。
洋洋洒洒,王信书写了一大篇,等他停笔,看一眼日晷,慕然发现已经是未时。怪不得发觉肚子咕咕作响,原来是饿了。
且天空已经开始噼噼啪啪的落大雨点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