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动用了自己的人脉和人情,给他找了淮安府的淮阴县去做知县。离得家乡不算是太远。且还是比较安稳富裕的地方。
大盛朝科举授官制度如下:鼎甲三人即日除翰林官,以示优异;二甲选取优异者为各部主事及府通判,而以取选之末名充州同知(从六品);三甲内除评事、博士、中书、行人,外除推官、知县。
王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春风得意的回家前去祭祖,立牌坊。然后再去上任不提。
大明省份图
因为王林这本新书的出版,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也让他家门口的石头冒文气这个说法更加的有凭有据。
这次的贡试和殿试自然是《京报》的主要报道目标。上榜的三百士子几乎都被这份小报给扒拉了个遍。从他们的出身到师承,几乎是事实详尽。
本地的士子都习惯了《京报》的风格,对于自己能够上得报纸而沾沾自喜,外地的举子们就都有些心惊,颇有种自己被扒光令人观看的感觉。
王永自然也是被扒的一位,且因为他和王林的关系,又因为王林新书的缘故。《京报》用一个篇幅又介绍了一番王林和他家门口的石头,以及他的几本书籍。
这可是火上浇油,让王林的名声更加的火爆。
王林虽然是不在乎这些外在的名声,可是心中对于《京报》的推崇还是受用的。
南方的士子们本来就很推崇王林,这下子更是以拜访王林为荣。搞得王林休沐的时候应接不暇。
王林倒是也不托大,他对于前来请教的南北士子都很是耐心的指点,这让他的名声在北方士子心中也渐渐高大。
这些士子请教之后,出门之后都会在大门口的两块石头上摸一摸,口中还念念有词。
有大胆的百姓上前听过,念叨的都是:“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这是什么法决吗?为何摸石头还要念叨这两句,难道这样能够沾得更多的文气?还是说这样念叨了之后能够保留住这些文气,不让它飘散?
聪明的老百姓就把这两句话背下来,回去念叨给自己家中的小辈听,告诉他们这都是那些举人老爷们说的,肯定有用。
于是王信在一次回家的时候,就听到一个八九岁的总角小童子一边摸石头,一边大声念叨:“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他顿时风中凌乱了,这是什么新型的摸石头方式吗,还带背诵诗句的。且还是这样子的有寓意有期盼的诗句。这都跟谁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