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
每邑设一名县监或察访,负责民政、税收和治安,直接向济州牧使汇报。
三邑均需配合济州水军营防御倭寇,尤其是大静、旌义两邑的沿海烽燧台。
三邑之乱的起因是朝鲜对济州岛民众的三重压迫,包括马政之苛、倭防重税、官吏盘剥。
马政之苛,是指为防御后金,朝廷年征战马3000匹,占全岛马匹40%。
倭防重税,是指每户年纳“防倭米”2石,而普通农户年收不足10石。
官吏盘剥,是指牧使李志完纵容吏员加倍征收船税和盐税。
1622年三月发生的两件事情,成为起义的导火索事件。
一是旌义县监金孝元强征孕妇劳役修烽燧台,致流产死三人。
二是大静县民发现税吏篡改田册,将旱田伪记为水田,税赋翻倍。
四月十二,旌义县民金三甲率百人焚毁税所,杀税吏5人。
四月廿三,大静县盐工朴多贤聚300人攻占官仓,开仓分粮。
五月初一,济州邑城郊农军劫马场,释放御马800匹。
五月初九,三邑义军会师汉拿山白鹿潭,兵力达到5000余人。
五月十五,首次围攻济州邑城,阵斩官兵87人。
五月廿七,伏击李志完援军于山房山,歼敌230人。
六月十一,朝廷调全罗道精兵1200人登陆。
六月廿三,牧使李志完用反间计分化义军,许诺赦免济州、大静义军。
七月初四,旌义义军孤军奋战,在金宁平原决战中覆灭。
三邑之乱虽然以起义军的失败而告终,但其历史影响总体上还是有利于济州民众的。
一是促使朝鲜朝廷做出了政策调整。
减免济州岛马贡,从1623年起年征降至1000匹。
废除“防倭米”,改由朝廷拨银采购军粮。
二是官场震动。
牧使李志完贬为庶民,后死于流放。
仁祖反正后重审案卷,平反83名冤死者。
三是文化创伤。
济州民谣《三邑哀歌》被禁唱百年。
起义地汉拿山白鹿潭成为“不祥之地”,官方祭祀中断。
三邑之乱对永明镇入驻济州岛的意义也是巨大的。
李国助可以根据战后的政策调整与朝鲜当局展开谈判。
关于金梦瑞的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