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优先级,协调‘昆仑第七实验室’,不计代价,压缩‘晶态拓扑金属’的量产工艺时间!我希望在九十天内,看到能用于‘星桥’头盔的量产构件!”
“是!”林薇肃然领命。
“没问题!”周工没有在意陈胜下意识的主导和安排,他只在意能不能解决问题。
三人立刻陷入高速运转。巨大的全息投影上,林薇调出的代码流如同奔腾的江河,她修长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击出密集如雨点的节奏,一行行新的、嵌入复杂混沌模型的容错逻辑被飞速编写、测试。周工则在她旁边,快速地调阅着材料数据库和工艺报告,同时接通加密通讯,与千里之外的“昆仑第七实验室”进行着激烈的技术协调。
陈胜则如同定海神针般站在核心位置。他双手抱臂,目光锐利如鹰隼,不断扫视着全息投影上林薇修改的代码逻辑流、新算法的模拟运行效果、以及周工那边反馈的材料进展。他不时开口,言简意赅,却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算法模拟中的潜在风险点,或是对材料工艺的关键环节提出匪夷所思却极具可行性的优化思路。
“薇薇,混沌容忍系数K值在第三节点保守了,提升0.3,冗余留给材料可能的瞬时波动。”
“周工,第七实验室的‘磁控定向结晶’工艺,升温曲线第二阶段斜率可以再提高5%,用瞬时应力换取晶格排布速度。”
“算法模拟显示,强制分流缓冲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局部信号延迟累积……加入动态优先级衰减因子,参考‘星火淬炼’神经电流引导的‘泄洪’原理……”
他的思维快如闪电,在神经链接技术、材料物理、控制算法、乃至自身淬炼的玄妙体验之间无缝切换,形成一种超越常理的洞察力。林薇在他精准的提示下,如同被点亮的明灯,思路豁然开朗,修改代码的速度更快,构建的约束算法模型愈发精妙高效。
周工更是听得眼中异彩连连,对陈胜那些天马行空却又直指核心的提议奉若圭臬,立刻将指令传达给实验室。
他们配合默契,效率高得惊人。冰冷的“盘古”实验室里,只有全息投影的光线变幻、虚拟键盘的敲击声、以及三人低沉而快速的讨论声。一种基于绝对专业能力和共同目标的、近乎冰冷的默契在他们之间流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铸星熔炉”的熔岩核心,则是另一幅燃烧的图景。
“不够!张云峰!你的神经同步率峰值卡在89%已经三分钟了!废物!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