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众人一愣一愣的
旁边的报社记者们,手中的毛笔都快写的飞起来了
虽然这次技术转移是面向小公司小商会,但仍然有大公司大商会派了代表过来
目前大明多的仍然是以个人或家族为主体的商会,公司还很少,但有杨铁这个带头人,不少商会也在向着公司制度过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工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朝廷,需要在场的所有人以及大明的所有人,就算朝廷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技术应用不到实际中去,仍然没有任何作用,农民种出粮食养出牲畜供养大明的所有人,商人收购粮食让农民有利可图,商品的流动带动大明经济发展,工人生产出商品让商人能够从中赚取利润,工人生产出的武器保护大明巩固国防让大明所有人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朱怡伦说道
“就像朕发给你们的小册子,上面的东西都是目前大明急需的,光靠朝廷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朕需要你们,当然,这上面的东西的数量是完全能满足在场的人数,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所以朕规定了只能选择一项”
朱怡伦接着说道
朱怡伦滔滔不绝的讲了一个小时,在场不少人写记录的白纸都写了数十张了,但没人觉得枯燥,反而津津有味
不少新名词冲击着在场的所有人的脑子,冲击着他们对于工业发展的固有认识
这也是为什么朱怡伦要搞教育改革的原因
(内容纯属虚构,和现实没有任何关联,切勿过度联想)
京城外,不少人仍然在关注着这场盛会,不少人认为这是在抬高商人地位,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不断,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大明要发展的必要过程
朱怡伦也知道这一点,他不会放任商人无限做大,也不会让商人去想一些不该想的东西,但经济要发展就离不开商人,商品不会自己在市场中流动,这点无法避免,只能通过朝廷来调控这个平衡点
“朕的话说完了,你们是否有疑问,可以举手站起来说出你的疑问,朕会一一解答”
朱怡伦笑着说道
在场的人都是商人,在面对缔造了如今大明的皇帝,不少人即使有疑问也不敢举手,毕竟士农工商,皇帝可以说自己不在乎,但你不能真的觉得皇帝不在乎
突然一个女人的声音响起
“陛下,民女有一问题,想请教陛下,希望陛下为民女答疑解惑”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