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入住了。反正都得在福寿山这边监工,天越来越冷,住在工棚里哪有住深宅大院舒服?他们的家眷听说有吃有住,思念亲人,也一并迁来了。王尚书听说有人陆续入住,就把商业街开放了,让这些人的家眷先帮忙看店,又能赚点工钱,又能方便自己的生活。
福寿村大至的模式与北山村类似,也是村外向阳的一边,建了一个大型的车马店,以便有客商来往,存个马,过个夜,住这里比住个人家里方便舒适。大门另一边有一个大操场,举办些大集和聚会什么的很方便。
村正中间是十字大街,主路宽一丈七,正中间的位置是一个圆形中心区域,正中盖了三层的商业楼,四面留门,是一个大型的百货店。
商业街与小北街的差不多,三排店铺,除了招牌上的字不一样,每家店铺形制一样。有书肆、文具店、茶业店、饮子店、肉肆、姜笋行、果子行,丝帛店等等。
商业街外围,盖着一座座五进大宅,不似北山街的四合院。每个宅子之间是网格状的笔直小路,说是小路,也有近一丈宽了。
洛先生曾问过王尚书原因,王尚书解释:“北山村是本官夫妇私产,住得多是部曲和技术人员,他们只图舒适方便,没那么多讲究。再来,本官说什么,他们也得听从,不愿意跟主家争执。可福寿村不一样,村里都是王氏族人,族老们心里虽有偏向,表面上要装作一视同仁。王氏搬迁,主要为了以后发展,肯定会繁衍人口,宅子太小了麻烦,以后私拆乱建的,影响村容。再加上王氏出了几个读书人,自诩为书香门第,宅子可不得如书香人家喜爱的形制,不然就有人心中满。这种大宅,中规中矩,没什么好挑剔的,就没什么可说的。”
洛先生听恍然大悟,还是王尚书比较诡道,想得周全,很有远见。
王善一此时在哪里呢?中秋过后,她利用空间带着小北山的果子,去了一趟蜀地,换了一大批粮草、井盐。又去了安南,让外公和白先生夫妇帮忙,收了不少干海鲜、一批海盐、一批糯稻、大量的甘蔗、椰子。在两广进了一大批柑桔、红稻、毛薯之类的东西。
然后回到小北山,把一大半粮食放到小北山仓库之后,去了一趟青州、密州,给侄子们留下一笔从外公那里借来的钱,跟他们要了不少水晶、玛瑙、蓝宝石的原石,放空间里,让饰品作坊的机器人给加工成一批首饰。让两个侄子帮忙,收了一大批海盐、干海货,还有果干、蜜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