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尚书弄到不少名人字画,古书古董,他想干什么?他筹谋良久,准备在福寿庄的半山腰上建一座大规模的书院,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福寿书院。有书院就要有书楼,还要有积存,只为了让王氏子孙、王氏部曲中优秀的后辈有个读书的好去处。不管什么朝代,什么境遇,一个家族没有文化传承,都不长久。上天把机会送到你面前,你也抓不住的。
福寿山那边用工以粮食、食盐支付,有闻信者,都来做工,工程进展的极快。福寿村的商业街最先竣工,然后一排排的全是五进的大宅子,这叫一步到位,省得以后扩建。凡是王家成年的男丁都可以交五千贯分到一座,未成年的男丁可用一万贯的价格购买。家里没钱的,可以写借条赊欠,不过要逐年还款,还要加上年二分的利息。辈分大年龄长的成员先挑位置,后面年轻人抓阄选房。如果确实想要地段好的,加一倍价格。
福寿山这些年疏于管理,植被不行,山上的水源也都处不稳定的状态。要是以后王氏好好经营,种上林木,植被好了,水土经过涵养,一定能好。
洛先生领着人到福寿山上勘察,过了十来天,真找了一处合适的地方,准备建福寿书院。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建书院必要这两样皆备,方为上品。最后定了一处,在福寿山数峰环绕之中,有一处山势平坦的突峰,正好盖建筑。崖壁中间的地方有一个大泉眼,眼下大旱,只微微冒水,日夜不绝,下面有一个冲击而成的小石潭。往年到雨季时,水量丰沛,小石潭水满外溢,能形成飞瀑。
王尚书看了洛先生画的平面示意图和建筑效果图,觉得十分满意,让小北山给福寿山送粮,抓紧时间盖福寿书院。
王雷和王霆秘密收了一批粮食,加上大批海盐,悄悄地给福寿山送来。他们也是王氏子孙,给自家建书院,怎么能不出一分力呢。
国子监的张老祭酒近日清闲,老爷子手里有不少钱了,他把多年积攒的书画和文具中的九成都卖给了王尚书。不过,大灾之年,缺得不是钱,缺粮缺水。王尚书脑子一转,借给老爷子一处五进大宅,让老爷子请个长假去福寿庄避灾,顺便指导一下怎么盖书院,千万别跟千阳书院一样,道观改良来的,外行看着还行,内行看上去不伦不类的。张老大人一听,有吃有喝,正好避灾,欣然应允。请了两个月病假,带上老妻和几个孙子孙女,打点些常用东西去了福寿山住,家中只余儿子儿媳。
年前,王氏一族就有在工地监工的几个年轻人,交了钱订了宅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