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清亮而锋利,如同一把把细碎的刀片,透过江州市公安局技术科办公楼的白色窗帘,在地面上投出模糊而规律的方格光影。室内灯光柔和,与窗外透进来的阳光交织在一起,照在林楠面前堆积如山的档案资料上。四周安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电脑主机轻微的运转声,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这些线索转动。
林楠一夜未眠,双眼布满血丝,正坐在档案资料前,对着厚厚一叠学生名册仔细筛选。他已经调取了秦言任教28年来的所有学生毕业去向数据,重点筛查985、211高校录取者,以及有海外留学背景、归国后的行动轨迹。
数据库里的名字一个接一个跳出来,如流星划过夜空。林楠用笔划掉一人,又圈出一人。他的眼神中透着疲惫,但专注的神情却丝毫不减,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个可能解开谜团的钥匙,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个人,林照,”他指着其中一份电子表格,声音因为疲惫而略显沙哑,“2009年中考全县第一名,考入江州市一中,2012年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后公派赴美读博。2022年回国,据说进入某科研单位,但没有具体就业记录。最关键的是——他就是那封匿名举报信中暗指的学生。”林楠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表格,仿佛在强调这个名字的重要性。
“你确定?”程望坐在他身后,沉声问,目光紧紧盯着林楠所指的信息。他的眼神犀利而专注,仿佛要从这些文字中看出更深层的秘密。
“我查过那个信封,署名虽然是‘他的一位学生’,但信中提到了一个极其细节的场景——‘他冬天给我借过棉鞋’。”林楠翻开一本教学日志,泛黄的纸张在灯光下微微发亮,“这个细节只在秦言2006年的班主任日记中提到过——‘林照家里太苦,冬天穿着露脚趾的旧胶鞋,我给他拿了一双我自己的棉鞋。’”
林楠顿了顿,接着说道:“不仅如此,我还找笔迹鉴定专家对匿名举报信进行了分析,发现信上的字迹与林照学生时代留在学校档案中的字迹,在书写习惯、笔画特征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信中的措辞和用语习惯,也和林照当年写的作文、笔记风格相符。综合这些因素,基本可以确定,这封信就是林照写的。”
“换句话说,信件不具备伪造可能。”程望点头,表情严肃,“动机成立。他曾亲眼见证老师被打击、污名,死于精神重压。”
林楠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从去年12月起,他的活动轨迹开始异常。我们调取了他在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