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手指时而用力按压,时而轻轻抚摸,像是在和泥土对话。屏幕上的绿色曲线随之变得跌宕起伏,有几处甚至出现了近乎混乱的折线——那是她突然改变力度的瞬间,因为“觉得它想长成另一种样子”。
捕捉结束后,赵环将数据导入建模软件,生成了一个虚拟的泥坯模型。他拖动鼠标旋转模型,看着那些由动作轨迹生成的曲面,忽然发现其中一段螺旋状的线条,和他昨晚画的美术馆穹顶侧视图惊人地相似。
“你看这里。”他把屏幕转向郭静,指着那段曲线,“和你上次说‘要留呼吸’的位置,弧度几乎一致。”
郭静凑近屏幕,鼻尖几乎碰到玻璃。阳光透过工作室的天窗落在她脸上,睫毛的阴影投在屏幕上,和那些虚拟的曲线重叠在一起。“因为我们都在跟‘材料’说话啊。”她伸手在屏幕上沿着曲线划过,“你听钢材的声音,我听泥土的声音,最后说出来的话,总会有点像的。”
赵环关掉软件,却没有保存那个虚拟模型。他知道这个尝试算不上成功——技术终究无法复制手工的温度,但捕捉过程中那些混乱的折线、意外的弧度,却像一把钥匙,让他读懂了郭静创作时的思维轨迹:就像他在设计中重视“空间的叙事性”,她在拉坯时追求的,是“泥土的记忆性”。
郭静把那块被捕捉了动作的泥坯捏成一个不规则的小罐子,在罐口边缘捏出几道波浪形的褶皱。“送给你。”她把小罐子放进他手心,“算是软件没捕捉到的部分。”
陶土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赵环忽然想起昨夜在设计稿背面写的句子:“所有精密的计算,最终都要落在人的体温里。”他低头看着罐口的褶皱,像看到了自己图纸上故意画歪的一道装饰线——那是他留给使用者的“呼吸口”。
工作室的挂钟敲响十下,阳光已经移到工作台中央,照亮了空中漂浮的细小陶土颗粒,像无数微小的星子在飞舞。赵环收起传感器时,发现郭静正在他的平板电脑上画画,画的是两个交缠的曲线,一个标注着“建筑”,一个标注着“陶艺”,交点处画了个小小的太阳。
“动作捕捉系统的终极版本。”她把平板推给他看,指尖在交点处敲了敲,“在这里,数据会变成心跳。”
赵环握住她的手,传感器还没摘下,绿色的光点在两人交握的手上明明灭灭。窗外的陶窑正在预热,隐约传来柴火爆裂的轻响,像在为这组未完成的“动作数据”,配上最原始的背景音。他忽然觉得,所谓的“灵肉共振”,或许就像此刻——理性的轨迹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