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的釉料配方。“就像我烧窑时,总在窑火最旺的时候打开个小缝。”她的声音混着研磨的沙沙声,“老师傅说这样釉色会‘呼吸’,其实我是想让陶坯记住那一刻的风。”
烘干机的提示音响起时,雨已经停了。赵环戴上白手套取出样本,十二张纸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米黄色,陶土纤维像金色的丝线嵌在纸页里,形成细密的网格。“第一组测抗张强度。”他把样本固定在拉力试验机上,郭静凑过来看着显示屏,睫毛在屏幕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当机器显示“断裂载荷:8.7N”时,赵环挑了挑眉。普通硫酸纸的抗张强度通常在5N左右。郭静忽然拿起断裂的样本对着光看,纤维在断裂处抽出细长的丝,像被拉开的蛛网。“你看这里,”她指着样本边缘,“纤维没断,是纸浆被撕开了。说明它们真的在帮忙受力。”
接下来的耐水性测试更像场温柔的冒险。郭静用滴管往样本上滴水,赵环计时。普通图纸在30秒时就开始晕染,而掺了陶土纤维的样本,水珠在纸面上停留了足足两分钟,才慢慢渗开——纤维形成的疏水层像给纸页镀了层隐形的铠甲。
“这是因为陶土经过高温煅烧后,孔隙结构会锁住水分。”郭静用指尖轻轻按了按湿润的纸页,触感像摸着刚出窑的陶坯,“就像我在陶釉里加石英砂,能让釉面更耐磨。”
赵环在笔记本上画下水分渗透曲线时,郭静忽然从身后抱住他。她的脸颊贴着他的后背,带着陶土和松节油的气息,像块刚从窑里取出的温陶。“其实我今天在窑边想,”她的声音透过布料传过来,带着点瓮声瓮气的温柔,“我们做的事好像很像。你让钢筋和混凝土好好相处,我让陶土和火好好说话,现在又一起让纸和纤维变成朋友。”
拉力试验机还在发出轻微的嗡鸣,显示屏上的曲线像条起伏的河流。赵环反手握住她的手,她掌心的温度透过手套渗进来,让他想起第一次在咖啡馆,她递给他纸巾时,指尖擦过他手背的触感——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各自世界里的材料,会在某个深夜的工作室里,以这样奇妙的方式交融。
最后一组样本是模拟长期保存实验。赵环把它们放进恒温恒湿箱,设定了“25℃,50%湿度,模拟十年老化”。郭静在样本袋上贴标签时,忽然在“实验者”一栏写下两个人的名字,她的字迹圆润像陶土,他的字迹挺拔像钢筋,落在同一张纸上,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等明天出结果,我们可以试着做张真正的图纸。”赵环收拾仪器时,发现郭静把那些断裂的样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