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赵环将压力传感器贴在陶片内侧,郭静则用不同的力度按压同一位置,看着数据屏上跳动的曲线:指尖轻叩时是柔和的波浪线,指节顶压时则暴起尖锐的峰峦。当她模仿昨日捏制时的力度,那条红线突然冲破预警值,伴随着细微的"咔"声,陶片边缘渗出一丝银亮的裂纹。
"看,"赵环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惋惜,"这就是为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它活了。"郭静捡起那片带裂纹的陶片,对着光看时,裂纹像极了河流分叉的航拍图,"你设计的穹顶不是也故意留了伸缩缝吗?让建筑能跟着季节呼吸。"她忽然将陶片贴在他的工程图上,裂纹的走向恰好与某根钢梁的应力释放路径重合。
赵环的呼吸顿了半秒。那组他计算了三个月的参数,此刻被一片偶然形成的裂纹精准预言。他想起大学时教授说的话:"最好的结构师都懂一点占卜,因为材料会自己说话。"
暮色漫进工作室时,赵环的可行性报告已经写了七页。其中第三页画着两组对比图:左侧是电脑模拟的完美弧线,右侧是郭静捏痕的等高线测绘,标注着"在150N轴向力下,不规则表面的摩擦力提升23%"。郭静在旁边加了批注,用红笔在某个凸起处画了个小太阳:"这里是我拇指停留最久的地方,像给泥土盖了个印章。"
窗外飘起细雨,打在陶窑的铁皮烟囱上叮咚作响。赵环忽然抓起一块废泥,笨拙地用食指按出一个深坑。郭静笑着握住他的手腕,引导他的指腹在泥面上打圈:"不是这样用力,要像跟泥土握手......对,感受它的弹性。"
他的力度渐渐变得均匀,泥面上浮现出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当两人的手指同时离开时,那些交错的痕迹里积起了一小汪从窗缝渗进的雨水,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现在,"郭静指着那汪水,"你的可行性报告该加个附录了——关于手温对陶土可塑性的影响系数。"
赵环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字时,雨刚好停了。报告的结论部分写着:"在限定荷载条件下,手工捏痕可通过特定排列方式转化为结构加强筋,其美学价值产生的附加刚度,等效于0.3mm厚的碳纤维布加固效果。"
他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三维模型,那些曾经被标为红色的风险区,此刻在模拟阳光下泛着柔和的金边。郭静正将他们合作捏制的那块泥坯放进阴干架,背影被窑火映得发红,像幅正在显影的照片。
晚风穿过工作室的纱帘,卷起几张废弃的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