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停下手里的活,轮盘的嗡鸣渐渐消失。她看着他认真的侧脸,阳光在他睫毛上投下细影,像她素坯上未干的刻痕。“赵建筑师,”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你会不会觉得,我们这样讨论一块布,有点像在做什么奇怪的实验?”
赵环抬眼时,恰好撞见她眼中的光。那光不是工作室顶灯的直射光,而是从陶窑反射来的漫射光,柔和地漫在瞳孔里,像他在建材市场见过的某种哑光釉面。他想起昨晚修改的幕墙节点图,那些参数化设计的玻璃拼接缝,追求的不正是这种“理性包裹下的温柔反射”?
“算是吧。”他移开目光,落在蓝布上一块深色的污渍上,“比如这块油渍,边缘呈放射状晕开,说明布料的吸水性存在各向异性——就像老城区的砖木结构,雨水渗透的路径永远比计算模型复杂。”
郭静放下泥坯,起身去洗手上的陶土。她的围裙下摆扫过工作台,带起几片干燥的陶屑,落在赵环脚边的蓝布上。“你说的‘力学传导’,我可能不懂,”她一边用丝瓜瓤搓手,一边说,“但我知道,好的布料能记住力道。”她指向墙角叠着的几块帆布,“那块厚的,我揉泥时垫在膝盖下,时间久了,布料的纹路里都是我发力的习惯;那块薄的,包陶坯用的,每次窑火升温,它都会把陶土的热气吸进去,再慢慢吐出来,像给陶器盖了层会呼吸的被子。”
赵环起身走到帆布旁,伸手触摸最上面那块。布料表面有明显的压痕,像被反复折叠过的图纸,只是这些痕迹里藏着的不是比例尺,而是郭静的体温与力道。他忽然想起自己办公室里的绘图布,每次用马克笔渲染时,布料会先抗拒墨色,再慢慢接纳,最后形成独特的渐变效果——以前只当是材料特性,此刻却觉得,那更像布料在与使用者对话。
“你试过用布料做模具吗?”郭静擦着手走过来,递给他一块干净的棉布,“上周我烧了组杯子,用粗麻布裹着素坯进窑,出来后杯身带着布的纹路,像把阳光晒过的味道封在了里面。”
赵环接过棉布时,指尖不经意触到她的指腹,她刚洗过手,带着皂角的清凉,布料的温热却顺着接触点漫过来,像电流通过导体——他忽然理解了自己设计图上总也标不准的“人体工学温度阈值”,原来真正的传导,从来不是参数能定义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展开棉布,经纬线在光线下清晰可见,细密得像他计算结构应力时画的网格线。“如果把这块布的纹理扫描进电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