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罐旁的方糖上方,“它们的落点分布,好像遵循着某种……非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
郭静正手忙脚乱地将散落的方糖往掌心收拢,闻言动作一顿,抬起头看向他。雨水在她睫毛上凝成细小的水珠,灯光穿过时,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几何?可它们看起来明明是乱的。”
“乱中有序。”赵环拿起桌上的黄油刀,小心翼翼地在糖粒之间比划,“你看这条线,从糖罐落点到咖啡杯,刚好形成一个黄金分割的弧线;而这几块聚在这里的方糖,它们的重心连线,几乎和我正在设计的美术馆穹顶投影重合。”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兴奋,像是发现了新的建筑原理。这种兴奋感他并不陌生——每当在古建筑的残垣中找到被岁月掩埋的力学智慧,或是在混凝土的浇筑误差里发现意外的美学可能时,他都会有类似的悸动。但此刻,这种悸动中掺杂了某种更柔软的东西,就像眼前这些方糖,坚硬的晶体表面,正被空气中的湿气慢慢洇出温润的光泽。
郭静顺着他的刀指点看去,眼神里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光。她放下手中的方糖,身体微微前倾,发丝几乎触碰到桌面的糖粒:“你说得对,它们好像……在跳舞。”她的指尖轻轻拂过一块独自躺在桌心的方糖,“就像拉坯时陶土在轮盘上的震颤,看起来是失控的,但每个弧度都记录着手的呼吸。”
她忽然想起上个月在工作室的一次失败尝试。原本想做一只规整的直筒杯,却在陶轮转速突然加快时,失手将泥坯拉成了扭曲的螺旋状。正当她准备将其揉碎重来时,却发现那不规则的曲线里,蕴含着一种比刻意追求的对称更动人的生命力。后来她将那只杯子保留下来,取名为“失控的星轨”。
“你看这块糖,”郭静的指尖停在一块棱角被磨圆的方糖上,“它掉下来时肯定撞到了奶罐,所以这里缺了一个角。但这个缺口的形状,多像你上次给我看的那个老建筑雀替上的雕花。”
赵环凑近观察,果然看到方糖的一角呈现出一种自然磨损的弧度,恰似江南古建筑中支撑梁枋的雀替上,被百年风雨打磨出的圆润线条。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追求的“精确”,或许正像那些被整齐堆叠的方糖,而真正的“美”,往往藏在这些计划之外的“缺口”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周我在算一个拱顶的承重,”赵环忽然开口,像是在回应郭静的发现,“按照公式,支座处的应力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但实际建模时,总有0.3%的误差无法消除。我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