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的玻璃幕墙如同一面巨大的棱镜,将春夜的霓虹与星光揉碎成斑斓的光斑。赵环站在展厅入口,西装袖口蹭过冰凉的玻璃,那层反光膜像水面般泛起涟漪,将他棱角分明的侧影与背后郭静的轮廓悄然重叠。他忽然想起大学时做的光学实验——当两块玻璃以特定角度倾斜,光线会在夹层间折射出无限延伸的虚像,此刻映在幕墙里的两人,恰似光与影在时空褶皱里的偶然相遇。
郭静正俯身凝视展柜里的碎陶拼贴,脖颈处垂落的发丝扫过玻璃,惊起一片细微的颤动。她指尖悬在某片刻有星图的陶片上方,迟迟不敢触碰,仿佛害怕惊扰了泥土里封存的记忆。这个动作让赵环想起自己在测绘古建筑时,总爱用铅笔尖轻轻描摹梁柱上的裂纹,试图解读岁月留下的密码。
“这组作品叫《未命名星座》。”郭静忽然开口,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每片陶土都取自不同的窑址,裂纹走向是随机的,但组合起来却能看见某种隐秘的秩序。”她转头看向赵环,瞳孔里跳动着玻璃幕墙反射的霓虹,“就像你说的建筑结构,看似冰冷的参数背后,藏着温暖的人文尺度。”
赵环喉结动了动,伸手调整领带的动作顿在半空。他注意到郭静睫毛上沾着细小的釉粉,在灯光下闪烁如星子,突然想起自己设计稿上那些被橡皮擦反复修改的天窗弧度——原来所有的精密计算,都是为了等待某个与感性共振的瞬间。
两人并肩走向中央展区,脚步声在空旷的展厅里交织成不规则的韵律。赵环的皮鞋跟叩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嗒嗒”声,而郭静踩着平底陶土烧制的凉鞋,每一步都带着泥土特有的钝响。这种奇妙的声响差异,让赵环联想到他正在研究的建筑声学——不同材质的碰撞,往往能谱写出意想不到的和声。
“你看这幅油画。”郭静在《星夜春水》前驻足,指尖划过画布上流淌的蓝色油彩,“画家捕捉到了星子坠落那零点一秒的震颤,就像陶土在窑火中开片的瞬间,理性控制的温度与感性迸发的美感,在某个临界点达成完美平衡。”她说话时呼出的气息拂过画面,让颜料表面的纹理泛起微光,如同真实的水波在荡漾。
赵环凑近观察画布的笔触,眼镜片反光挡住了他的眼神:“但从构图比例来看,天空与水面的分割线偏离了黄金比例,左侧留白太多,会破坏视觉重心。”他话音未落,便注意到郭静嘴角扬起的弧度——那抹笑意带着陶艺家特有的执拗,像窑炉里烧不化的陶核。
“所以才动人啊。”郭静从包里掏出素描本,快速勾勒出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