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有规律的刻痕——浅细的弧线交织成网,像极了她在景德镇古窑址捡到的宋代陶片上的水波纹。她从帆布包里拿出拓印用的宣纸,喷上少量清水贴在石面上,棕刷轻轻碾过的瞬间,那些被苔藓覆盖的刻痕显影出来:不是水波纹,而是一组残缺的星图,五颗主星连起来,正是她童年在外婆陶碗底部见过的“北斗七星”。
桥面上,赵环完成了凹槽的速写,开始测量桥栏的弧度。他用随身携带的柔性尺贴着石栏曲线,发现这个看似随意的弧面,竟符合悬链线方程的最优解——这意味着明代工匠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仅凭经验就找到了承受力与美观的黄金平衡点。他忽然想起郭静说过的“陶土的呼吸论”:好的容器会随着使用者的呼吸微微起伏,就像这老桥的弧度,早已融入了六百年的人潮脚步。
河风吹过,赵环的速写本被掀起一页。他伸手去按,却看见昨夜画的“星子坠入春水”草图被风卷起,飘飘悠悠落向桥洞。几乎同时,郭静完成了星图的拓印,正将宣纸小心收进文件夹,一片带着铅笔线条的纸页忽然落在她的陶土工具箱上。她拾起纸页,看见上面用精准的透视法画着桥栏的凹槽,旁边用小字标注:“步月桥石栏凹痕,疑似宋元时期系船孔改造,受力分析见附页。”
纸页边缘还画着个简笔小人,正仰头望着星空,星子的坠落轨迹恰好与她拓印的星图主星连线重合。郭静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页上的铅笔痕,那触感像极了她揉泥时特意留下的指纹肌理。她抬头望向桥面,晨雾不知何时已散,只见一个穿浅灰色风衣的身影正背着光收拾仪器,帆布包上挂着的建筑模型钥匙扣,在阳光下折射出棱镜般的光晕。
赵环将测距仪收进包中,忽然听见桥洞下传来轻微的脆响。他俯身望去,看见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正蹲在石滩上,手里捧着个陶土小罐,罐口边缘捏塑着未完成的星芒纹路。她面前的工具箱敞着,里面散落着各种陶艺工具,其中一把修坯刀的木柄上,刻着极小的“静”字。
河水在两人之间缓缓流淌,将桥身的倒影揉成碎金。赵环注意到姑娘蹲坐的位置,恰好是他测量出的桥拱最稳定的受力点;而郭静也发现,头顶的桥栏阴影,正以奇妙的角度落在她新采的苔藓标本上,形成星子坠入水洼的图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大爷的铜铃再次响起,打破了这片刻的寂静。“收摊咯——”他的声音顺着河道飘远,“姑娘,后生,中午来我这儿吃糖藕,管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