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泥比新泥平均高0.3℃,而赵环掌心的温度,似乎永远比她的高那么一点点。"谢谢你,"她接过调节器,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指,"正好在做泥料成分分析,你看这个——"
她把笔记本推到他面前,指着7号泥坯的分析结果:铁含量12.5%,氧化铝含量28.7%,可塑性评级A+。"这种泥料的分子结构,和我上次在你设计图上看到的'星夜天窗'玻璃折射系数,居然有某种数学上的相似性。"
赵环俯身看着表格,指尖划过那些数据,眉头微蹙:"铁含量影响釉色的呈色,就像玻璃的含铅量影响光的折射率。"他忽然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你记得上次在蓬皮杜看的柯布西耶展吗?他说建筑是'光线下形状的精确组合',而你的陶土,何尝不是'窑火中材料的诗意排列'。"
雨声不知何时停了,一缕阳光穿透云层,从天窗斜斜照进来,落在桌上的泥坯和笔记本上。郭静看着赵环指尖在数据间移动的轨迹,忽然想起他曾说过的"人体情感尺度"理论——那些被理性丈量的空间,最终是为了容纳感性的共鸣。而她此刻记录的这些数字,或许不是对艺术的束缚,而是解开泥土灵魂密码的钥匙。
"你知道吗?"她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我发现当泥料铁含量在12%到15%之间时,烧制后的釉面会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哑光质感,就像月光洒在春水表面的样子。"她拿起一块试片,对着光转动,釉面果然泛着柔和的光泽,"这和你设计的美术馆穹顶用的磨砂玻璃,在光学原理上居然是相通的。"
赵环接过试片,逆光看着上面细腻的肌理:"所以理性不是感性的对立面,而是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他想起自己在设计中常常预留的"0.1毫米误差",那是给不可预测的美感留下的呼吸空间,就像郭静在泥料中寻找的那个"最佳含铁区间",既是科学的精确,也是艺术的留白。
工作室里安静下来,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郭静重新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一行:"感性是泥土的心跳,理性是解读心跳的心电图。"她忽然觉得,自己过去执着的"灵魂在泥缝里",并非只能通过直觉触摸,也可以像赵环解析古建筑的梁柱密码那样,用数据和逻辑去破译。
窗外的天空彻底放晴了,一道微弱的彩虹挂在远处的楼顶上。郭静走到陶轮前,启动了赵环带来的新调节器,数字屏幕上的转速慢慢跳到90转/分。她取过7号泥坯放在轮盘中央,掌心覆上去的瞬间,感受到泥料与指尖的完美贴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