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层半透明的釉料,正缓缓涂覆城市的轮廓。赵环背着绘图包穿过青藤巷时,腕表指针恰好划过下午四点十七分——这个时间,老城区的阳光会以23.5度角斜切过梧桐叶隙,在地面投下碎金般的光斑。他习惯性地抬头丈量树影与墙面的夹角,却在瞥见公园铁栅栏的瞬间顿住脚步。那片被市政规划图标记为"绿化保留区"的草坪上,此刻正蹲着一个穿靛蓝色围裙的身影。
他在长椅上坐下,展开防水布铺在膝头。绘图包里滑出几张泛黄的硫酸纸,最上面那张用红铅笔标注着"星子坠落天窗方案V20",图框边缘还留着上周暴雨夜抢救图纸时,体温烘出的人形皱痕。笔尖刚触到纸页,远处草坪传来陶土与地面摩擦的细微声响,像某种被遗忘的韵律。
郭静的指甲缝里嵌着紫砂泥,那是她今早从陈腐缸里取出的老泥,带着三年前梅雨季的潮湿记忆。她选了草坪最靠近老槐树的位置,树根隆起的纹路让她想起景德镇古窑址的砖缝。当第一团泥在掌心揉开时,指腹忽然触到一道螺旋状细纹——那是学徒期陶轮失控留下的疤痕,此刻正随着泥料的温度微微发烫。
赵环的钢笔在图纸上划出流畅的弧线。他正在修正天窗的仰角,计算式旁用小字备注着:"冬至日23°星光投射点需避开梁体阴影区"。但笔尖突然偏离轨迹,在主结构线旁落下一颗歪斜的星子,尾迹拖出的弧线恰似三个月前在养老院图纸上,为保护香樟树而修改的回廊弧度。他下意识地抬头,看见那个靛蓝色身影正将陶土搓成细长的泥条,在草坪上摆出星轨的形状。
"需要额外的支撑结构。"赵环低声自语,指尖敲着图纸上星子汇聚的交点。他想起上周在旧书店找到的1930年民居设计图,背面那个模糊的陶土指纹拓印,此刻仿佛正透过纸页渗到掌心。远处传来陶泥摔在防水布上的闷响,他看见郭静将一块揉废的泥团砸成扁平状,边缘自然裂开的纹路,竟与他设计稿上标注的"应力释放区"惊人相似。
郭静将第二块泥料拍在星轨中央时,拇指肚压出的凹陷让她想起外婆窑炉里炸裂的陶碗。那次事故留下的火星雨图案,后来被她用碎瓷片拼贴成《破碎月亮》——此刻草坪上的泥条正在暮色中泛出金属光泽,像极了当年釉料里未完全熔化的金粉。她忽然停下手,从围裙口袋摸出笔记本,翻到夹着银杏叶标本的那页,上面用炭笔涂着团模糊的星夜,右下角写着:"寻找承接星子的春水"。
赵环的绘图笔在图纸角落画满了重叠的星子。他想起父亲用工程思维制定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