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却像一个冰冷的钢铁盒子,没有丝毫的温度。
而现在,他想要改变。他想要设计出的建筑,不仅能遮风挡雨,更能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之所。但该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语言呢?
就在这时,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打断了他的思绪。是郭静打来的。
“在忙吗?”郭静的声音带着一丝俏皮,“我刚从窑里取出一批新作品,有几个造型特别有意思,想让你看看。”
赵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微笑。每次和郭静聊起她的陶艺,总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正好我遇到点设计上的难题,或许你的作品能给我点启发。”
半小时后,赵环站在郭静的工作室里,目光被架子上的一组陶罐吸引。那些陶罐造型各异,有的圆润饱满,有的棱角分明,但最让他着迷的,是每个陶罐表面那些不规则的纹路。那些纹路不是刻意雕刻上去的,而是在拉坯过程中,手与陶土自然摩擦留下的痕迹。
“你看这个。”郭静拿起一个陶罐,轻轻转动,“这个纹路是我在特别专注的时候留下的,当时心里想着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结果陶土就好像感受到了我的情绪,自己‘长’出了这样的纹路。”
赵环伸手抚摸着陶罐表面的纹路,触感粗糙却又充满温度。他突然想到,建筑不也应该是这样吗?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产物,而应该充满人性的痕迹,充满生活的温度。
“郭静,你说,如果把人的情感量化,比如拥抱的距离、对视的时间,这些能不能成为建筑设计的参数?”赵环突然问道。
郭静一愣,随即眼睛亮了起来。“你这个想法太有意思了!就像我在做陶艺时,不同的情绪会让陶土产生不同的变化。如果建筑也能根据人的情感来设计,那岂不是真正有了灵魂?”
受到郭静的启发,赵环连夜开始重新构思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方案。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分区,而是将人的情感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他在图纸上标注出“拥抱距离”——人与人之间自然拥抱时手臂张开的长度,以此为基础设计休息区的座椅间距;他计算出“舒适对视时间”——人们在轻松交谈时自然对视的时长,据此确定窗户的大小和位置,让自然光能够恰到好处地洒在人们的脸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陌生人交流角”。这个角落被设计成圆形,中间摆放着一张不规则形状的桌子,桌子的边缘高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