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沉默,随后传来母亲的叹息:“你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倔……”
挂断电话后,郭静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情绪。她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实验上,打开电脑,调出当地近十年的气象数据。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图表,仿佛组成了一幅神秘的密码图。
当她将陶泥的分子结构数据与气象曲线进行对比时,心脏突然猛地跳动了一下。电脑屏幕上,江西景德镇的高岭土分子排列与当地的年降水量曲线,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呈现出惊人的重合;云南建水的紫陶泥,其铁元素含量的波动,竟与当地气温的变化周期完美契合。这些发现,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
“原来如此……”郭静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拿起一支铅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自己的想法:“陶泥不是冰冷的材料,它是土地的记忆载体。雨水的浸润、阳光的照耀、四季的更迭,都被它一一铭记。”
就在这时,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一阵潮湿的风裹挟着雨丝涌了进来。赵环撑着一把黑色的雨伞出现在门口,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溪流。他身上穿着一件深灰色的风衣,发梢还挂着晶莹的水珠,手里抱着一个精致的木盒。
“我路过这里,想着来看看你。”赵环微笑着走进来,将木盒放在操作台上,“给你带了点东西。”
郭静抬起头,目光与他交汇的瞬间,心中的阴霾仿佛被阳光驱散。“谢谢你,不过你怎么知道我在做实验?”她好奇地问道。
赵环走到她身边,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和图表,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我在设计一个新项目,需要考虑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最近也在研究类似的课题。没想到你已经走在我前面了。”他伸手打开木盒,里面整齐摆放着十几个微型气象站模型,“这些是我设计的,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我想,对你的实验或许会有帮助。”
郭静惊喜地拿起一个模型,仔细端详着:“太谢谢你了,这简直就是及时雨!”她的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有了这些,我的实验就能更精确了。”
赵环看着她专注的模样,心中涌起一股温暖。“其实,我一直很佩服你。”他轻声说道,“在这个追求效率和利益的时代,你还能保持对陶艺的纯粹热爱,坚持探索那些看似‘无用’的奥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郭静放下模型,转头看向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